11月22日,“國産羽絨服賣到7000元”登上微網志熱搜第一。這段時間,“國産羽絨服漲價”“你能接受千元以上的國産羽絨服嗎”等話題相繼在社交平臺上引起討論。
不難看出,這些話題設定背後的潛臺詞即國産羽絨服貴不得,很多網友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國産”似乎成了“原罪”。然而同一時期,南寧本土手錶品牌桂花牌手錶突然爆火,國貨情懷助推下,消費者跑到手錶廠門口大排長龍,只為買一隻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老表”,哪怕廠家貼出告示警示“走時精度有所下降”也擋不住消費者搶購熱情。
消費者對國貨品牌“嫌貴不嫌老”的心態,在國潮洶湧的消費環境中頗能引人深思。理論上講,國産品牌當然可以賣上高價,但是要走出“一貴就招罵”的困境,還要在品牌升級上下功夫,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産品價值升級,才會有“貴得有道理”的體認。
國貨之火,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今年天貓“雙11”,243個國貨品牌進入“億元俱樂部”,國貨消費成功搶佔“雙11”風頭。在所有分析文章中,低價一直是國貨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消費者口中的“好用不貴”“平替”“性價比”。尤其在下沉市場,低價一直與國貨深度綁定。此前蜂花、匯源飲品、海南南國食品、白玉牙膏、上海硫磺皂等老牌國貨的翻紅,靠得也是“便宜又大碗”,甚至還要靠“79元套餐”的偶然流量。
正因此,國産品牌面對漲價,要慎之又慎。就目前來看,國貨商家也深諳此道,並沒有一紅就“飄”。像此前某電商平臺曾推出的一款定價在999元——1399元的羽絨服賣斷貨,但該産品因為定價高而受到爭議。急得平臺連忙解釋:售價1000多元的羽絨服成本價就在900余元,要薅12隻大鵝才能做一件羽絨服。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羽絨服普遍漲價的一個原因是,今年羽絨服原材料和布料價格上漲了。打開購物平臺,波司登旗艦店賣得最好的是售價在一款169元的羽絨馬甲和一款299元的羽絨外套,千元以上産品佔比不多,最高價格與動輒上萬的進口品牌“加拿大鵝”依舊相差甚遠。至於賣到7000元的SKYPEOPLE天空人,銷量有限。
在成熟市場上,一個品牌佔據穩定市場份額後想要升級品牌非常正常,難的是從如何讓消費者認可從平價到貴价的升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發現,成功的品牌升級一定是從戰略高度對品牌進行重新定位,並以此為基礎對産品、體驗、傳播、行銷、表達等影響受眾認知的多個要素進行一體化佈局以及體系化提升。或許可以理解為,如果把品牌比作一個人,産品定位相當於品牌的靈魂,産品與體驗可以比作品牌的身體,傳播及行銷像是品牌的言談舉止,而表達(尤其是視覺)則類似品牌的穿衣打扮。只是形象層面的改換,“穿衣戴帽”美化一下,不能為消費者帶來實質性的價值升級,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受眾對於品牌的認知,甚至會適得其反,讓消費者産生“一紅就飄”“割韭菜”的既視感。
反過來説,消費者也不必用“國貨貴不得”的“老黃歷”來看待今天國貨新銳勢力。在産品的設計理念、原材料、工藝、審美都在逐漸升級的大前提下,一些國貨正努力進軍高端市場,擺脫“國貨皆廉價”印象。親民的傳統不能丟,高端的産品線也可以有——各類市場的開拓,才是國貨實力的真正展現,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我們對國貨的評價,或許應該擺脫刻板印象,基於商品品質、服務體驗、品牌價值等綜合使用感受。國貨品牌值得這樣一個機會。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