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傳來捷報。據中國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13日,2023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這也是疫情以來全國票房首次重返500億元高位,從低谷回到巔峰,極大提振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信心。
數據讓人驚喜,其中折射的幾個變化也引人關注。首先,好萊塢大片熱度降低,今年在國內上映的一系列傳統霸屏大片,都未能泛起太多水花。數據為證,今年國産影片票房達到417億元,佔比達83.4%,是進口影片票房5倍。另外,國産片還包攬了國內票房前十,這些誠意滿滿、題材豐富、類型多元的國産片“叫好又叫座”,引發不少影迷“二刷”“三刷”。
事實上,國産片的“逆襲”並不獨屬於今年。2020至2022年,好萊塢大片不僅引進數量大幅減少,票房表現也不理想,國産片已連續三年佔據國內市場票房份額的八成以上。這背後體現了中國主流觀眾觀影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內地觀眾對模式化、套路化的好萊塢大片出現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隨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高漲,內地觀眾對中國故事,對能引發自身情感共鳴的週遭人事産生了更大關切。
國産電影的崛起正是呼應了市場需求的變化。近年來,國産電影深耕內容創作,在題材上不斷拓展類型片邊界,《封神第一部》《長安三萬里》《消失的她》《流浪地球》系列等影片,涵蓋神話、歷史、懸疑、科幻等各種不同題材類型,或關照社會現實,或聚焦傳統文化,從不同維度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滿足觀眾多元觀影需求。
國內一院線的電影海報。圖源:視覺中國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一大批符合主流審美的新國風動畫電影,如《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里》等走進大眾視線,激起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歸宿,顯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以現實主義視角展現時代萬千氣象,一批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孤注一擲》等帶著對現實社會的體察,聚焦熱門話題、挖掘小人物故事;《狙擊手》《長津湖》系列等自帶溫暖底色,通過對個體情感的書寫,描摹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引發觀眾的共情共振。
國産電影越來越能打,也離不開工業化水準的進步。曾經,國産影視劇的粗糙特效被嘲諷為“五毛特效”。然而,從《獨行月球》《流浪地球》系列到《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等,讓觀眾對國産重工業電影的視覺呈現和製作水準感到驚喜,極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瑰麗想像,讓人感嘆“特效大片不為好萊塢所獨有”。
在時代大背景的映襯下,中國電影走到今天,體現了充沛的市場活力和可持續創新能力。不過,眼前的成績並不代表中國電影已全面崛起。電影強國不能只是本土強,海外弱。從全球電影票房和影響力看,好萊塢大片依舊是“主角”。如何在海外市場有更好的表現,依然是擺在中國電影面前亟待破解的難題。另外,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也不能全押寶在票房上,如高度工業化的好萊塢生産創造超級IP的能力,依然是我們要補齊的短板。
未來,紮根歷史與現實,持續守正創新,在電影工業化的道路上一步步闖關奪隘,相信中國電影也能走出自己的“封神”之路。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浙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