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佈了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産、倒閉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6個月內予以整改;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範、發展良好的品牌。
經過歲月洗禮的一些老字號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著實令人遺憾,但失去影響力的老字號被摘牌,是順理成章之事,對更多的老字號來説,也未嘗不是一次警醒。
首先,這種動態管理機制有利於保護老字號的“含金量”。要培育壯大“百年老店”,讓老字號成為常青樹,必須重視一些老字號因自身經營不善或市場環境變化逐漸消亡的客觀規律,建立起促進老字號健康發展的動態管理機制。對中華老字號進行復核、建立退出機制就是努力探索的一部分。今年2月,商務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管理辦法》,其中不僅對中華老字號的評定給出了嚴格的標準,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更成為其中的亮點。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有進有出”就意味著市場沒有固化,“老資本”不如“活資本”。
再者,對於“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老字號也是一種敲打。事實上,一些老字號被移除,雖然令人惋惜,卻並不讓人意外。在它們被正式官宣“摘牌”前,其實早已經在消費者心中被提前“摘牌”了。有的老字號“又貴又難吃”引發消費者集體吐槽;有的老字號不時有負面消息曝出,這些都讓老字號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當一些老字號“倚老賣老”、不思進取,背離了消費者至上的服務宗旨,或泥古守舊,不與時俱進、積極求變,那麼這些老字號遭遇被市場淘汰的命運,雖然遺憾卻難免。55個老字號被摘牌,也給其他老字號敲響了警鐘,當老字號不能“長生不老”時,該如何續寫往日榮耀?這是更多老字號企業該反思的。
需要説明的是,部分老字號因為業績不佳被摘牌,並不意味著老字號沒有市場,老字號振興依然大有可為。一方面,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中華老字號的振興,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國貨浪潮的興起,給了老字號“出圈”“翻紅”的機會。今年“雙11”當天就有85個國貨品牌一開賣就破億,超過7萬個國貨品牌在首日成交量翻倍,其中“90後”“00後”消費者佔比達74%。
這也啟示老字號,作為國貨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快與網際網路融合,深耕消費新業態,貼近年輕消費者,適應消費者需求、品味變化,如此才能持續地讓老品牌煥發新活力。
總之,沒有永遠的老字號,只有時代的老字號。老字號的金字招牌要避免蒙塵、生銹,就要時時擦拭,堅持守正創新,練好“內功”,靠著過硬的産品品質和服務,靠著與時俱進的新體驗玩法,才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基業長青。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朱浙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