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節,如期上演。然而有網友反映,付尾款時被提示“優惠資訊變更,購買失敗”,好不容易湊足滿減,由於商品降價全部崩盤,還有人表示直接買比一起付還便宜。一家媒體記者調查也發現,在某平臺多個此前訂閱的商品,經過雙十一滿減優惠後,只是與日常訂閱價持平。有消費者因此嗟嘆:“雙11”,想要繼續愛你不容易。
曾有觀察者言之鑿鑿地表示,今年“雙11”或許會成為電商行業“低價競爭”最全面、最慘烈的一次。因為和往年的熬夜等優惠、拼單湊滿減、規則雲裏霧裏不同,今年多個電商平臺宣佈拒絕套路,直接“血拼”低價。但官方目光如炬,早在“雙11”預熱階段,哈爾濱、南通等多地消協和市場監管部門,就發文提醒商家和消費者,網購時要貨比三家、價比三家,警惕商家的“明降實漲”套路。從實際情況來看,確實一些平臺推出了直減直降的頁面,但“明降實漲”現象依舊不少,依舊需要消費者當完“學霸”當“偵探”,費盡心思計算規則、甄別套路。
從2009年到2023年,經歷15年發展的購物狂歡節,在電商發展史上和國民生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彼時,從單一平臺到全網全行業,紛紛加入低價讓利的行列,在電商初興階段培育了大眾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也給消費者帶來實打實的優惠。時過境遷,隨著一些頭部電商平臺對市場認識的轉變和零售策略的轉變,“雙11”的確不夠“香”了。究竟是無利可讓還是假讓利、真“收割”的路子玩上癮了,平臺心裏清楚,消費者也有自己的判斷,於是有了近些年“雙11”遇冷之説。
行銷策略中習慣將升級版産品稱為“2.0版”,“雙11”能否在低價標簽掩護下默默搞“2.0版”,可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雙11”的底層邏輯就是低價,通過特定時段的讓利,打開廠商銷路,讓消費者便宜買到商品,平臺也同步獲利,實現多贏局面。儘管慢慢會對平時銷量和利潤形成擠壓,但消費者對“雙11”的低價期待已經成型了,遊戲規則也寫好了。這時候,如果要玩,就得真玩下去。見利忘義違背契約精神,透支消費者信任,一次次暗度陳倉,等於把攤子給掀了,讓誰也玩不成。
不玩,也不是不行。低價只是權宜之計,商品經濟的成熟形態應該是消費者有能力並且心甘情願為服務、為品質、為創意埋單,認可商品的價值,讓供應鏈、産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獲得合理且持久的利潤。如果有平臺或者商家有信心,提出不參與“雙11”,應該予以支援。説明對産品有信心,對日常培養起來的消費者心智有信心,不用靠低價競爭突出重圍。問題是能否有這個魄力和實力,真正對低價説不,而非讓消費者在真真假假的“全網最低價”裏無所適從。
今年以來,國家圍繞“消費提振年”,著力優化供給、創新場景、改善環境,消費市場的恢復為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眼下,擴大內需仍是關鍵,應該鼓勵創新,持續營造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熱衷搞障眼法、玩“真假美猴王”的把戲,寒了消費者的心,傷了市場的元氣,不是好事。無論電商怎麼“玩”,都無法脫離基本的供需規律。“雙11”如果想繼續紅火下去,各大電商平臺、渠道商必須找回初心,用坦誠、真誠、赤誠鎖定消費者的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