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一貫有“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之傳統習俗,現在時代和觀念一同變了,但還是有大批在異地工作、打工的“異鄉人”,在農曆的年根兒前急匆匆踏上回故鄉的路。
而疫情正在影響甚至阻隔他們回家的行程。與此同時,他們工作的城市為了阻止疫情的傳播、讓企業不斷工,也在一各種方式方法誠摯地挽留他們就地過年。
圖源網路
01
今天,浙江省總工會印發《關於做好留浙留企過年務工人員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對節日期間生産生活安全提出了五方面保障措施。
這五大保障是: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組織開展外來務工人員返鄉返崗“點對點”運輸服務保障工作,在便利務工人員出行同時,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風險。
要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鼓勵用人單位,根據生産、工作情況和職工意願,協商息工、開工時間,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督促企業依法依規做好工資支付和調休等工作。
要提升後勤保障水準。推動改善留浙留企過年務工人員生活條件,緩解後顧之憂。依託全省6000余家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為戶外勞動者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暖心服務。
要廣泛開展節日慰問。重點慰問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參與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的務工人員、公共服務行業一線職工等,關心關愛以“八大群體”為主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
要切實豐富節日生活。免費開放工人文化宮、職工服務中心、職工之家、職工書屋等服務陣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各類送文化、送演出、送服務等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02
與這些保障相配套的措施,在許多城市開始實施。
浙江省各地“挽留”的各種招式中,發紅包最直截了當:有給非浙江戶籍務工人員按每人600元標準發抵扣券的;有給一線外地留崗員工春節期間每天發100元的;有給企業設置增産最高獎勵50萬的;還有的防疫相關企業宣佈給員工發放“萬元紅包”。其他還有發流量包、發門票、發消費券、發快遞優惠等等。
中國人普遍重情感、重儀式感,願意留下就地過年,與其説圖得是獎勵,不如説也是踐諾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就像浙江省總工會出臺的這些保障,同樣是倡導就地過年不可或缺的“招數”。再如紹興,不僅有紅包,有穩崗政策,還支援相關景區、場館、場所向留紹員工和家屬免費開放。並且給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標準發放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
這種有溫度、指向性明確的政策,對於留下來過年的職工吸引力更大。畢竟,過年是一個預示團聚、熱鬧、精神享受的傳統節日。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吃好喝好已經讓位於萬家團圓的精神享受。
完善配套服務是關懷的重要來源。比如鐵路部門就在1月6日宣佈,改進售票和退改簽服務措施,為臨時的出行變動留出更多反應時間。
如此等等,都是要將一份溫馨和關懷送給留守異鄉過年的人們。
03
今年春節是疫情襲擊我們的第二個春節了。而疫情依然有小部分突兀而起的可能。這可能會是人類與病疫之間的一場長期的戰爭。
疫情蔓延下的“就地過年”工作就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政府、企事業單位、個人、家庭等諸多方面,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自然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徑。“就地過年”從小了説是為了每一個家庭減少被感染的幾率,往大了説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安全。只有同舟共濟,把每一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不能如願回鄉過年的在外人員會有一些失落,這需要所在地政府和家鄉的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出人性化、操作性強的保障措施,要做好無法返鄉人員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保證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能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人不回家,一樣過年。可通過電話、視頻等多種方式向親朋好友送上祝福,表達感情。這是抗擊疫情的需要,也是保障自身安全、他人安全的基本措施。
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雲過節成為許多人的選擇。就地過年,在雲端寄託鄉情,在網上共敘親情,也是一種歡度春節的新風尚。
生活本無不變的規則,疫情重新塑造著公民的素養,也強力塑造著新的社會規則。把防疫擺在首位,適應過年方式的變化,是特殊年份的一種社會共識。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