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特色小鎮在浙江“出籠”。
近日,浙江省政府發佈《關於命名第五批省級特色小鎮的通知》,命名杭州醫藥港小鎮等18個小鎮為第五批省級特色小鎮。
圖源浙江發佈
01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培育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有條件的鎮更好地發展。由於一些體制機制的限制,不利於一些小鎮參與到市場化競爭中,因此挖掘一些有潛力、有特色的小鎮,通過一些産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吸納小鎮周邊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
到2016年10月,住建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2省份共127個。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得出。
特色小鎮的靈感來自於國外的特色小鎮,如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衝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它們産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對浙江優化生産力佈局頗有啟迪。
特色小鎮在浙江出現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八八戰略”中的浙江,優勢明顯,民營經濟發達,創業創新勃發,山水資源充沛;市場經濟“浙江實踐”,積累了諸多民間資本、市場主體發展經驗。
從歷史淵源看,特色小鎮的提出,源於浙江“塊狀經濟”和區域特色産業30多年的實踐。但這些創造過輝煌的“塊狀經濟”,一度落入層次低、結構散、創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變疊加為嵌入、變重量到重質、變模倣為創新,需要突破性的力量來衝擊。
改革,是唯一的突破力量。
02
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産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産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
高端産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提供了城鎮化與産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它是一種産業與城鎮有機結合併互動的空間發展模式,既需要特色化的産業定位和社會化的産業服務平臺,也需要獨具特色的建設風貌、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城鎮格局,是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新模式打造的産業集聚與創新的開放式空間,是具有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徵的高品質的宜居之地。
特色小鎮會成為高端産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大中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産業鏈關係,這裡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我們可以認識到的特色小鎮優勢就有:它是培育新産業和新動能的引擎,同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和中間極。
一些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小鎮能夠較為便利的吸納城市外溢的傳統製造業、商貿、物流、倉儲等産業,還便於獲得城市外溢的觀光旅遊、運動健身、休閒娛樂等消費,進而形成具有鮮明屬地特徵的産業群。
特色小鎮的自有生態及其相對於城市和農村的特色定位,能夠發揮連結城鄉、帶動資源和人口有序流動的功能,對於疏解城市壓力、改善農村面貌、統籌城鄉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03
城鄉結構的兩極分化一直是我國工業化以來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中央每年的“一號文”都聚焦農村發展,先後提出美麗鄉村、城鄉一體化、田園綜合體等舉措。
特色小鎮是介於城市與農村之間兼具城鄉特點的一種過渡性居民聚集地,具有上接城市下連農村,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功能,是改變城鄉二元分割、構建城鄉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紐帶、節點和中間極,能夠引導城市資源適度回流鄉鎮和農村,形成集聚産業、資本、技術、人才的特定空間。
浙江的優勢在於早就具備的産業化聚集優勢和地理特色的歷史淵源。
浙江除了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其他地方幾乎均是高山林立,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過去由於交通阻隔,每個地方的經濟也只能“各自為政”,形成“一縣一品”“一鎮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自我保護式的經濟格局。這種産業聚集明顯的特點,恰恰為工業化的“特色小鎮”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浙江的鄉村也是風貌各有特色,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不同區域的村鎮有著差異很大的文明脈絡。本身具有一定的資源集聚能力,這也是維持小鎮基本功能、發揮小鎮特色的基礎。
一個鄉村工業化造成的“産業聚集”特色,一個是鄉村自然的地理環境、風貌造就的區域分明的特點,使得浙江的“特色小鎮”自然形成的基礎上施以規劃就能形成。這是浙江特色小鎮“異彩紛呈”的重要原因。
浙江還根據自己擁有的産業特色,促成了一批與網際網路、與金融等有關的工業化特色小鎮的形成。
由此産生了文化産業、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現代農業、新型製造、商貿物流及産業融合衍生出的新興業態,由此也聚集形成如上此類的“特色小鎮”。
浙江省的各個地市因地制宜選擇産業類型和合理的産業化方式,實現文化、生態與産業和諧相融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對於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作用已經顯現出來。
第五批省級特色小鎮的命名,昭示著浙江在特色小鎮建設方面開始找到一條對於經濟、文化、民生進步有著大的推動作用的路徑。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