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抓準脈搏 講好故事 尋求真理 記錄歷史
中國網 · 張淵 陳鷹 | 發佈時間2021-11-08 17:11:21    

   到點了你下班了嗎?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職業的人群中幾乎不存在!今天是11月8日,也是我們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自2000年國務院同意將中國記協成立日定位中國記者節,到如今已經過去了21個年頭。

圖片1.png

  01

  沒有“節日”之前的歲月更加悠長。數十代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尤其是記者,懷著滿腔熱血,站立於國家航船前行的“瞭望塔”,走進社會的角角落落,走進人性的溝溝坎坎,尋求真相,尋找良知,尋找人性的光芒。

  前輩的行為就是燈塔。如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著名的新聞工作者邵飄萍先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傑出的新聞家、記者范長江,都在引領、踐行一個具有“共性”的新聞職責: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風風雨雨,起起落落,時代在變遷,社會在變化。而新聞記者的基礎職責從來沒有變化。

  到了今天這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傳播年代。這個資訊和傳播都非常發達的時代,資訊海量,真假摻雜,尤其需要記者的調查、求證、核實和追問。

  作為時代的記錄者,追問成了我們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報道有無深度,資訊有無價值,表達有無思考。在眾聲喧嘩中,我們不能停留在記錄者角色,要有更深更廣的思索。要繼續追問、深掘,找到事實的真相。尤其面對公共事件、公共輿論,如果不追問、不調查、不求證、不核實,就失去了記者的天性和職責。

  我們必鬚髮揮職業優勢、專業優勢、價值優勢,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多一些追問、多一些求證、多一些核實,盡可能逼近真相、傳遞真相。讓我們的報道更深一步,把更多的事實和價值傳遞給受眾。

  絕不能簡單地迎合,要帶領受眾突破心理舒適區;不追求刺激,要探究奇特景象背後的原因;不流於表面,要對報道的對象,無論是人還是事,保持清醒的警覺和追問,多設置幾個“為什麼”。

  當無價值資訊充斥周圍,當審美疲勞、獵奇疲勞、唯流量疲勞的時候,大眾就會返回來尋找最有意義的內容,並且對報道價值提出更高的要求。

  記者的追問和核實的能力,就是滿足公眾更高要求的基本武器。

  02

  作為記者,我們深深知道肩負的職責,深深崇敬人民的力量。我們的記錄和追問,是基於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負責。這也是我們永遠不敢懈怠的原因。

  一直記得一家媒體在某年的元旦發刊詞的那些生動而也甚或有些“悲壯”的語句: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

  為什麼我們總是眼含著淚水,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總在不斷尋求,因為我們愛得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善良,他們正直,他們懂得互相關懷。

  冬去春來,寒來暑往。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於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操守。作為社會民主、文明、進步的推動者,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

  如今,國家進入了新的年代,啟航于更加前景廣闊的海面,也必將迎來更多的波濤洶湧。由小康而邁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正在建設和鋪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同樣肩負著讓世界平衡的責任。社會轉化中的各類矛盾依舊存在,並且難以避免。記者記錄、追問時代問題的職責同樣不能卸下。

  這是我們永遠不能辜負的職業要求:用筆尖、用鏡頭、用聲音,捕捉世界每一個不尋常的變動,記錄人類每一縷絢爛明麗的陽光;用真情、用堅守、用擔當,向時空講好每一個故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張淵 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張淵 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