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從吉利人事調整,看李書福的人才觀
中國網 · 劉雪松 | 發佈時間2021-03-30 09:50:00    

   日前吉利發佈重鎊消息,原吉利汽車集團CEO兼總裁安聰慧升任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不再擔任CEO;原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兼採購公司總經理淦家閱出任吉利汽車集團CEO。業界發現,這兩位都是大學畢業後就加入吉利的“老員工”,在吉利一幹就是一二十年,是吉利內部成長起來的人才。

1.jpg

  安聰慧和淦家閱的職位調整,令業界感嘆的是吉利的人才觀。外界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吉利是愛才、惜才的,更是育才的沃土。吉利沒有成長的天花板,員工沒有隨時有“天降外客”的那種擠兌感。只要夠專業、夠出色、夠優秀,吉利的成長空間是廣闊的。此中彰顯出吉利與眾不同的人才觀、用人觀。

  吉利一路走來,已成為國産汽車標桿型、民族製造業現象級的存在。關於吉利,外界有很多傳説:除了業績在微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勢如破竹,更令人稱道的是,吉利內部“猛將”如雲。

  真正驅動吉利汽車前行的不竭動力是什麼?不是性能優良的發動機,不是引領潮流的新能源,也不是品質過硬的輪轂,而是吉利守正出新的人才觀。

  都知道“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但落在企業身上,大都能夠想到的,一是被動型“輸入”,二是主動型“挖人”“搶人”。前二十年除了遇到“風口”的網際網路企業在人才“輸入”與“爭奪”中,因為資本的力量佔有絕對優勢。但更多的傳統製造業,面對人才“池子”的有限、人才與迅速發展的市場業態匹配度低等等現實,在人才競爭中始終處於相對弱勢。

  吉利是個特例。20年前中國汽車製造業才真正起步,人才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吉利的成功之處在於人才觀的前瞻性。吉利在起步之始,就把人才的培養當成企業的“發動機”在打造。李書福認為,吉利人才創新的成敗決定了吉利戰略的成敗。

  從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起,吉利就把投入教育作為企業發展的引擎。吉利的工廠辦到哪,教育就辦到哪。迄今創辦9所院校,從中高職到研究生不同層次培養人才,累計為吉利自身與社會培養了15萬汽車製造業專業人才。

  伴隨汽車産業的高速發展,高精尖和複合型“汽車人”的短缺成了中國汽車變革的短板。但是,吉利已然成為一片汽車新製造領域的“人才森林”。

  李書福的人才觀,就是他的“大樟樹和小樹苗”理論,兩手硬、兩手贏。一方面,引進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樟樹,並提供良好的陽光雨露環境,使其紮根于吉利;另一方面,加強內部培養,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樹苗,讓大樟樹帶動小樹苗一起成長,最終共同成長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態調節功能的吉利人才森林。吉利目前擁有數百名全球知名專家,30多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外籍員工已近5萬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吉利的人才森林理論效果顯著,完善的培養體系和發展通道,使得企業內生型人才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吉利不斷乘風破浪,産業和規模還在不斷擴容、體質。吉利自己培養的本土型人才,很多都已走上吉利的中高層崗位,成為吉利的中流砥柱。安聰慧和淦家閱,就是他們中的代表性人才。

  李書福曾説,吉利有兩大法寶,一個是創新,一個就是人才。吉利培養和重視人才的戰略,對廣大民企都能有所借鑒,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也能有所啟發。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