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當天一早,吉利要回A股的官宣,給“史上最淡”的618彌補了額外的話題熱度。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佈公告,“董事會批准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及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
基於合規與準確,所有類似的“官宣”都是平淡乏味的,但吉利回A股上市的消息儼然是一枚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它引爆的是全球經濟及汽車製造業普遍低迷背景下,這家創造諸多傳奇的中國民營企業逆勢上揚的信心和實力。人們看到的是這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民營企業向市場發出的再加碼、再發力的強勁信號。
當下全球製造業,信心比什麼都重要。然而信心是建立在比同行業對自身、對未來,看得更遠的洞見基礎之上,這也是實力的基礎。吉利回歸A股上市,無疑讓全行業、全社會在全球經濟烏雲密布的天空中,看到了中國製造業充滿韌勁的光明,也提振了對未來的信心。
15年前,吉利與國內眾多企業一樣,受當時A股上市政策限制,轉而在香港上市。雖不影響吉利後續騰飛的進程,但畢竟留下了遺憾。這個遺憾無論是對於吉利自身,還是對於A股市場、對於投資者,都是一次無奈的失之交臂。今天吉利回歸A股,既是順理成章的政策所需,也是市場的期盼。
如果説18年前瞄準A股的吉利,還是汽車製造業一家處於初創階段民營企業的理想,那麼18年後的吉利,已是中國汽車製造業當仁不讓的巨頭,且是中國汽車製造企業最充分國際化、最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公司。從10年前被世人稱作“蛇吞大象”的收購沃爾沃,到收購寶騰、路特斯、戴姆勒股權;從生産製造中國人買得起的汽車,到滿世界跑著中國製造的汽車;從傳統汽車製造,到飛行汽車佈局、衛星上天……吉利跑出了一條令世人驚嘆的成長路線。因此吉利回歸A股上市,對於投資者來説,無疑也是一次搭載快速競跑的時代快車機會。
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認為,吉利宣佈回歸A股上市計劃,是繼年初吉利宣佈與沃爾沃整合,分別實現在斯德哥爾摩和香港同時上市之後,又一個資本運作的大計劃。然而從社會及經濟發展需求的角度分析,則是極速發展的吉利,迎來了A股拋來的政策“繡球”。吉利的品牌認知度不容置疑、市場價值不難發現。但吉利這樣的企業不能在A股上市,反而是投資者深表疑慮和焦慮的。
今年4月30日,證監會發佈《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等同於向類似吉利這樣的創新紅籌企業,定制了境內上市的“尺碼”。按照證監會公告,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科創板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或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對照“回歸A股”科創板標準,吉利不僅合適,而且“超值”。可見國家政策層面給出的這枚“橄欖枝”不只是對企業的,更是對市場的、對創新的、對投資者的。是善意、是激勵,也是一次“補課”。
吉利回歸A股,鎖定創業板,突出了“創業”“創新”的堅定屬性。今天的吉利,早已不是傳統的汽車製造企業,而是一家基於汽車製造的科技企業。吉利早就完美轉型並深耕未來科技。吉利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共用化的“新四化”已然佈局。不論市場怎麼變化、經濟形勢怎麼變幻,吉利創新的執念不會變,創業的特性不會變。回歸A股創業板之後,吉利在國際和國內兩個資本市場形成對接與合力,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創新研發,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可以借助資本的助力展開更大的翅膀,可以為中國製造與中國智造在國際競爭中打開更大的騰挪空間。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