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中國出現了“地攤經濟”爆紅現象,各地城市管理部門從過去“剷除地攤”大反轉為“扶持地攤”。由於長期以來,一部分地方政府和市民習慣性認為地攤是低小散臟亂差的代名詞,所以對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中國中央政府鼓勵發展地攤經濟表示了疑慮與擔憂。
對此,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夏學民指出“地攤經濟”只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嚴肅的學術研究可採用“新型攤狀經濟”這一概念,這樣有助於消除誤解與偏見,鼓勵嚴肅學術研究、務實採取政策措施。
國際展覽産業聯盟(IEIA)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民族學民俗學學會節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春雷對“新型攤狀經濟”新感念表示認同與讚賞。他説,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蔓延後的經濟社會生態,提出“新型攤狀經濟”的概念是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它應該具備以下一些核心特點:
1. 城市或社區政府對地攤經濟有科學的規劃,對攤狀經濟特別是街頭市場的類型、規模、佈局和特色等做出合理的安排;
2.在街頭販賣資質申請、販賣時間、販賣行為、商品品質等方面,制定明確的管理規範,杜絕坑蒙拐騙、臟亂差、擾民等現象的出現,並且通過政府採購服務等多種方式,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3.積極呼應“雙創”建設和線上新經濟發展,在街頭販賣培訓、線上線下融合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促進就業,促進個人商業升級;
4.積極呼應全域旅遊發展,與社區更新計劃等結合起來,提升街頭集市的場景設計品質。
總之,發展新型攤狀經濟,必須規劃先行、循序漸進,規範管理、市場運營,切記一窩瘋或者一刀切。
夏學民研究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發展新型攤狀經濟的核心關鍵在於“去房租、免攤位費”,把本屬於全體國民的土地資源還給平民老百姓。
“露天攤點是一個城鎮的臉譜。”夏學民表示,新型地攤經濟包括(但不限于)特色小吃攤,水果攤、鮮花攤、非物質文化遺産集市和創意工坊等,與那種市政廣場周邊幹挂大理石的豪華寫字樓和奢侈品商店相比,這樣的地攤顯然更真實、更親民。
王春雷教授認為,露天銷售、室外擺攤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經濟人文景觀,古今中外普遍存在,永遠不可能被徹底消除。相反,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技術的應用,新型攤狀經濟將會展現出更多有趣味又實用、有意思更有意義的特質。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夏學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夏學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