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氣溶膠傳播恐怖,不和患者見面吸入空氣中病毒就感染?
騰訊網 · 辛聞 | 發佈時間2020-02-09 10:19:31    

   最近有一篇講述“氣溶膠對冠狀病毒的恐怖傳播”的帖子火了,但這篇貼子完全是到處剪貼內容、亂七八糟拼湊一下,關於氣溶膠的解釋是錯誤的,關於氣溶膠的傳播和危害,進行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想像。

5.jpg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例如空氣中的小液滴,其最常見的來源是咳嗽、打噴嚏的時候所産生的飛沫。所以“氣溶膠”的傳播途徑其實就包含在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之中。目前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渠道,那為什麼提出氣溶膠的可能性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對此解釋是:提醒臨床醫務人員在進行如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應注意採取空氣隔離措施,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
 
  如果一個疾病已知是通過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那常規的防護措施就可以避免“氣溶膠”傳染,一般民眾對此不必過於擔心。
 
  查證者: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係研究副教授
 
  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途徑,是怎麼引起大家注意的?
 
  在一次媒體採訪鐘南山院士的時候,鐘院士講到了SARS病毒的幾種傳播途徑,其中提到了“氣溶膠”。

1.jpg

 
  正如鐘院士所述,如何針對氣溶膠這種傳播途徑進行預防,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所以鐘院士並沒有對此進行細講。
 
  因為只説了一個名詞,大家似懂非懂,然後又沒有人出來進一步科普解釋清楚,這就給人帶來了焦慮。
 
  於是,網上就流傳開了一個東拼西湊的貼子,講述氣溶膠對冠狀病毒的恐怖傳播。

2.jpg

  正如作者自己説的,自己“平素無知”,現在是“東拼西湊地抄作業”,寫出這麼一篇文章。但是文章火了,迅速突破10萬+。

3.png

  科普有門檻,傳謠卻沒有。人類本能會對陌生事物産生恐懼,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相信謠言。謠言可以跑得更快、更廣。
 
  氣溶膠到底是什麼?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例如空氣中的小液滴,而顆粒的大小,決定了“氣溶膠”的物理傳播性質:
 
  ·對於5微米以下的顆粒,很容易穿透呼吸道,一直到達肺泡腔;
 
  ·對於10微米以下的顆粒,很容易到達聲門下方;
 
  ·如果顆粒大於20微米,因為重力的影響,傳播不太遠,就不太容易被吸入。
 
  按照氣溶膠的大小,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把10微米以下的顆粒定義為“可被動吸入顆粒”(respirable),把10微米~100微米之間的定義為“可主動吸入顆粒”(inspirable)。
 
  總之,氣溶膠的大小決定了傳播的遠近,顆粒越大,傳播的距離相對較近,即便被主動吸入,也是沉積在上呼吸道中;顆粒越小,顆粒就飄得越遠,也容易穿透進入下呼吸道。
 
  當然,大的氣溶膠在飛行的時候,表面的液體會揮發,形成顆粒較小的“液滴核”,也會增加一些傳播距離。
 
  “氣溶膠”怎麼産生的呢?最常見的是咳嗽、打噴嚏的時候,所産生的飛沫就是氣溶膠的來源。如果飛沫裏有細菌、病毒,即便是沉澱在環境中,如果被人觸摸之後,也會有二次傳遞,感染更遠處的人。
 
  新型冠狀病毒跟氣溶膠有什麼關係呢?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特點是下呼吸道感染,所以目前有理論懷疑是特別跟5微米以下的“氣溶膠”有關,因為它們可以把病毒帶到下呼吸道。
 
  但是,病毒感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問題,還跟細胞表面有沒有介導病毒感染的受體蛋白有關。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人體肺中只有一小部分細胞,會表達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如果這些細胞主要存在於下呼吸道,那病毒的主要侵入點就在下呼吸道了。
 
  並不是到得了下呼吸道的小“氣溶膠”就有害,到不了下呼吸道的大“氣溶膠”就沒有危害。大“氣溶膠”在飛行過程中可能變小,也可以被主動吸入,就有可能抵達下呼吸道。
 
  即便沒有直接飛入口中,通過接觸傳染,人體還是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一般情況下,真沒有必要過份強調“氣溶膠”。

  在什麼情況下,要特別注意氣溶膠傳播途徑?
 
  了解了“氣溶膠”是什麼,就容易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氣溶膠”的傳播途徑其實就包含在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之中。所以,如果一個疾病已知是通過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那常規的防護措施就可以避免“氣溶膠”傳染。
 
  新型冠狀病毒,本來就已經知道是一個通過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的病毒。
 
  在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是這樣描述的“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可見,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渠道。為什麼提出氣溶膠的可能性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對此解釋是:
 
  “本條更新內容提醒臨床醫務人員在進行如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應注意採取空氣隔離措施,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
 
  所以,一般的民眾對此不必過於擔心,只需主要注意飛沫和接觸傳播就可以。
 
  與通過飛沫傳染的病毒不同,對於血液傳播的病原體,要特別注意“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比如HIV和B型肝炎病毒,對這些血液傳播的病毒,一般不需要防護飛沫和接觸傳染。但是,一個攜帶HIV病毒的患者,如果去牙醫診所看牙,在牙醫使用高速鑽牙工具時,會産生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如果牙醫沒有合適的防護,就有被感染的危險。
 
  大家為什麼會對“氣溶膠”傳播感到恐慌?
 
  對陌生的事物産生恐慌,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不管是飛沫傳染,還是接觸傳播,大家都已經相對比較了解。如今出現一個“氣溶膠”,成了一個新事物,大家感到恐慌也是必然的。
 
  尤其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感染,在這種疫情之下,普通民眾會自然認為在病毒之後,一定有一個神秘的力量在操縱,很自然就把這個新出現的“氣溶膠”跟神秘力量聯繫起來。
 
  只要利用這種聯繫來造謠,謠言就一定會跑得比真相快。正如上面那篇10萬+的文章,根本沒解釋什麼是氣溶膠,其實作者也搞不清,但是亂七八糟拼湊一下,只要突出“危害”這兩字,大家都愛看。
 
  這就像“鬼故事”,雖然最後還是沒講鬼是什麼,但是大家都愛聽。
 
  比如“十萬+”文章中有這麼一段:
 
  “這種氣溶膠在人多的時候是看不見的“迷霧”,人少的時候則是看不見的“團霧”,即使在密閉無氣體流動的空間如室內、走廊,氣溶膠仍會借助微粒的布朗運動特性長時間漂浮在空中。其流行病學意義在於,易感染者可以在未與患病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了懸浮在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微粒而被感染。”
 
  這裡描述的,就是一個鬧鬼的現象,但是給了一些物理詞彙,如“布朗運動”,讓人感覺比較科學,但是實際上更本沒有任何物理學的支援。
 
  鬼故事變得再好,再恐怖,那也只是故事。如果真是科學的,就會給出一個數據,比如氣溶膠到底能飄多遠?在空氣中到底可以懸浮多久?
 
  這裡提到“流行病學”,我覺得這是對流行病學的侮辱。流行病學是要基於實際數據的,而不是先編一個故事。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調查,一開始大部分患者都跟華南海鮮市場有關,然後在全國各地開始出現的病例,一開始也都是有過武漢旅行史,或者與之有過接觸史。
 
  如果像鬼一樣飄得那麼厲害,一開始發病的人中就不會大部分都跟華南海鮮市場有關了,也可以隨風飄到其他地區,或者順著長江水直接污染下游城市。
 
  當年“非典”時候,一個患者上飛機,可以傳給幾個甚至十幾個同一航班的人。但是,在今年泰國發現第一例新型肺炎病例後,也對同一航班的乘客進行了檢查,發現其他人都沒有被感染。不僅如此,截止目前,檢索所有的新聞報道,也沒出現航班中一個人傳多人的現象。
 
  如果你看到這裡,了解了真相,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一點呢?有這樣幾點:
 
  ·先蓋蓋,再衝馬桶:因為糞便中會有病毒,沖洗馬桶的水流會産生氣溶膠,如果把馬桶蓋蓋好,可以防止“氣溶膠”傳播;
 
  ·戴口罩:咳嗽、打噴嚏都會産生氣溶膠,戴上口罩,也可以避免氣溶膠釋放到環境中;如果沒有戴口罩,咳嗽和噴嚏時需要有紙巾或者衣袖遮擋;
 
  ·勤洗手:氣溶膠攜帶的病毒,會落在公共場所裏,比如扶手、電梯按鈕上。手接觸到病毒,就有可能帶來感染,所以應該好好洗手,可以減少病毒感染的風險。

來源:騰訊網    | 撰稿:辛聞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騰訊網    | 撰稿:辛聞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