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治水“最後一公里” :浙皖第一漁村,告別網箱養魚

發佈于 2018-04-08 13:59:42      來源:浙江新聞      作者:江帆 劉健      責任編輯:楊雲寒

  1523144020061_5ac95554159bb80d6669e4a5.jpg

拆除網箱

  “這是最好的時代……”48歲的淳安縣宅上村村民徐高華由衷地覺得,這句話説的就是他和宅上村當下的狀況。

  清明假期,宅上村迎來了海南、深圳等地的旅遊開發公司參觀考察,還忙著與上海的文創公司商討村莊旅遊開發計劃。

  地處浙皖交界的宅上村,三面被千島湖圍繞,素有“浙皖第一漁村”的美譽,村民們的收入幾乎都靠千島湖的一汪碧水。去年8月,一場“網箱清零”行動在村中展開,全村130隻網箱盡數清退,讓這個淳安最後的漁村徹底告別養魚歷史。

  保護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浙皖兩省的共同責任。從2012年開始,兩省正式啟動實施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淳安縣還與黃山市、歙縣等在湖面垃圾打撈、環境應急處置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經過6年的努力,千島湖跨省治水逐漸深入“最後一公里”。

  守住綠水青山,換回金山銀山。如今,兩省交界處最後一個專業漁村,正迎來華麗轉身。近日,記者再訪宅上村,聽村民們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見證村莊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1523144020106_5ac95554159bb80d6669e4a6.jpg

  淳安上宅村

  專業漁村,拆網棄漁

  過去一年,于徐高華和宅上村而言,不啻是一次重生。從小在漁村長大的他,拆除了4個養魚的網箱。往年,4個網箱能帶來數萬元收入,這是徐高華一家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漁村不讓養魚,你説變化大不大?”提及往事,徐高華黝黑的臉上已然平靜。但在去年8月,當“網箱清零”行動席捲全村時,這個從不落淚的漢子背過身去,抱頭半蹲在墻角,陷入對未來生活的憂慮之中。

  威坪鎮馱腳嶺村宅上自然村,是淳安縣此前僅存的專業漁村。56戶村民中有38戶從事網箱養魚。高峰時,村前的湖面上密密麻麻地豎著網箱桿,每年有數十萬斤魚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可千島湖污染防治的重點之一,就是水體富營養化。傳統的網箱養殖方式,增加水環境負擔,污染水質,正面臨逐步淘汰。

  當馱腳嶺村黨總支書記徐江勤接到“網箱清零”行動任務時,認為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可不是縮小養殖面積、排查禁用漁具,而是直擊“最後一公里”,要徹底拆除所有養殖網箱,“宅上村整村靠著魚和水生活,這相當於讓大家放棄生計。”

  然而,村民們對水的深情,卻實實在在地感動了徐江勤。走村入戶、與村民交談時,徐江勤越來越清晰地覺察到,在這些天天與千島湖打交道的漁民心中,有比經濟收入更在乎的東西。村裏頗有威望的老人徐志勝,平靜地聽徐江勤講完網箱整治的相關政策,並不惱火,只拉著徐江勤細細打聽村裏今後怎麼發展。

  徐志勝今年77歲,從小跟著父親養魚、捕魚,常説自己就是千島湖水養大的。他雖然捨不得放棄網箱養魚的數萬元收入,卻異常堅定地説:“網箱養魚對水質有影響,到頭來受傷害的還是我們漁民自己。”

1523144020134_5ac95554159bb80d6669e4a7.jpg

  兩省聯動,同護清流

  一條新安江,連接浙皖兩地。從宅上村隔湖眺望,盈盈一水間,對岸上游就是安徽歙縣街口鎮街口村。

  宅上村的“鄰居”街口村,正是新安江流入千島湖的入境口。街口村曾有200多戶村民從事網箱養魚,也是名副其實的漁村。

  “我們不讓養魚了,那麼對面呢?”這是宅上村村民關心的問題,“走幾步路就到的隔壁村,總不能不一樣吧?”更有村民主動找上徐江勤反映,“我們是下游,光自己努力沒用,水都是從上游流下來的。”這些話,徐江勤仔細想想,覺得都對。

  當他帶著村民的意見準備向威坪鎮反映時,發現“網箱清零”行動,牽動的其實是兩岸居民。“同飲一江水,護水當然要拉著鄰居一起。”威坪鎮黨委副書記陳君説,行動謀劃之初,他們就跟街口鎮洽商:要徹底解決網箱養魚問題,必須兩地聯手共同進行,絕不讓母親河繼續蒙受塵垢。

  去年8月起,一場動人的護水行動,在千島湖上下游共同上演。

  一邊是浙江人民頂著烈日,熱火朝天地拆除網箱。淳安縣政府對網箱面積的補貼、魚貨物收購、退出資産補貼都擬定了政策。40名工作人員,3人負責過磅,從淩晨忙到深夜,從宅上村38戶養殖戶的130隻網箱中,稱取鰱鳙魚達121390公斤,補償最多的村民拿到15萬元,補償最少的也有1萬元,均高於市場價。時隔半年多,回想起那6天時間,徐江勤還能清晰記得,“當時腿累得直髮軟”。

  另一邊的安徽街口鎮也不掉隊。除了組織“網箱清零”,當地還專門組建督查勸導隊伍,對部分網箱養魚、燈光誘魚的漁民一一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其限期自行拆除違法設備。幾天時間內,督查勸導隊成員走訪150戶漁民,發放宣傳資料300余份,下達整改通知書38份。

  以兩個村的“網箱清零”行動為起點,兩縣聯動治水的節拍也越來越默契。去年9月,淳安縣漁政局、歙縣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交界水面漁業違法行為整治活動,出動漁政、公安等90余人,清理、拆除燈光誘魚裝置6套、網箱8隻,拆除電錶32隻、電線3000米。

1523144020161_5ac95554159bb80d6669e4a8.jpg

  漁旅融合,共用紅利

  威坪鎮共有44個行政村,個個風景如畫。但陳君覺得,宅上村是最特別的一個。

  “祖輩以漁為業,孕育出了宅上村的漁家文化。”陳君説,與“網箱清零”行動同步進行的,是當地對宅上村未來的發展規劃。

  目前,馱腳嶺村已向威坪鎮提出“150萬元建立漁業合作社”的資金申請,希望以村民入股方式做一篇“休閒漁業”的文章。為此,縣裏特地組織去嵊泗等地考察休閒漁業,並邀請上海、廣東等多家旅遊開發公司,到宅上村實地參觀。不少公司看上了這裡的秀山麗水,紛紛拋出“橄欖枝”。但威坪鎮卻不急著作出選擇。

  去年底,鎮裏等來了一位“乘龍快婿”。一家上海公司計劃一期投資3000萬元,對宅上村整村進行旅遊開發,並邀請村民以民居入股的方式,參與村莊旅遊開發。“村裏的每幢民居都會被完整保存下來,整修後做民宿開發。到時候人人都是股東,紅利人人共用。”陳君説,之所以選中這個方案,就是因為它既尊重村莊原始風貌,又讓村民共用開發紅利。

  目前,威坪鎮已經投資150萬元,為村裏的旅遊發展打基礎。在村口,一幢乳白色外墻的平房已經建造完畢,這是為村裏特意建造的“冷凍庫”,方便村民儲藏新捕的魚;鋪著石子的遊步道在離湖不遠處沿湖而建,茶余飯後可以閒庭散步,休閒娛樂;村裏房屋的外立面改造也已完成,這家的墻上畫著水墨山水,那家的墻上畫著曲院風荷,襯著粉墻黑瓦,別有一番江南風韻。

  不如如此,村民們還開始自覺豐富産業形態。徐志勝種了30多畝橘子樹,如今已是村裏的種植大戶。今年,他在鎮裏的幫助下試種了兩棵新品種的橘子樹,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新品種每斤能賣5元,是普通橘子的3倍多。兩棵樹,為我掙了3000多元。”明年,他打算擴大新品種種植面積,發展採摘遊。

Copyright @ 2000-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中國網浪潮新聞

本網站所刊登的中國網各種新聞﹑資訊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中國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嚴禁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