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群龍會”舞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果

發佈于 2017-09-14 17:08:00      來源:中國網      作者:李斌      責任編輯:張雲松

  中國網浪潮資訊 龍騰九月,大地歡歌。9月14日,浙江淳安舉辦農村文化禮堂祥龍喜迎“十九大”展演活動,匯集了十支縣內最有名氣的舞龍隊,來了一場群龍爭輝。

圖片16.png

 

  淳安自古以來就有春節、元宵及其他一些重要節日舞龍的的傳統習俗,而且舞的龍又各不相同,除了常見的彩龍之外,還有草龍、竹龍、板凳龍等等,而且每條龍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説。

  此次由淳安縣委宣傳部主辦的農村文化禮堂祥龍喜迎“十九大”展演活動,旨在展示近年來淳安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果,同時也表達農民群眾熱愛黨、擁護黨、祝福黨的美好心願。

0b2f5ad8b3654f4281864985dcf00097.jpg

  首先登場亮相的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汾口草龍。這是汾口鎮赤川口村百姓為紀念一條救村民于洪水之中的善龍演變而來的。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舞草龍,已成為赤川口村百姓的一種傳統習俗,代代傳承,五百多年從不間斷。

  從2003年開始,汾口草龍多次獻技西博會,汾口草龍表演也成為西博會表演的必備節目之一。

圖片15.png

  佛嶺後板凳龍在當地也叫“撐龍燈”,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佛嶺後村是鄭氏家族用來祈禱來年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人安康,除災去病的民俗活動。 撐龍燈最長時達一百五十余板,平時多為六十余板。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裏商仁燈起始於明朝成化十三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在當地俗稱“花燈”。與其他龍燈不同的是其由盞盞花燈組成的龍身,而且花燈種類繁多,有“梅蘭菊竹”、“寒鵲爭梅”、“荷映紅日”等等,五顏六色,奇特各異,工藝考究,是精巧別致的省級民間傳統紙藝彩扎藝術品。

 圖片13.jpg

  梓桐黃村的板凳龍,亦稱馱會,相傳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農民起義女領袖”陳碩真頗有淵源。當地百姓為紀念陳碩真,每逢春節都要舞板凳龍以示敬仰,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如今舞板凳龍變成了純粹的一種祈福,表達老百姓期盼新年風調雨順,生活平安幸福的願望。

  章村貂山龍得名于姜家鎮章村附近的貂山,該山遠眺山勢起伏連綿,層巒疊嶂,酷似一條臥龍。在章村將近千年的歷史中,“忠孝”文化始終是該村的核心文化,忠於國家,孝于父母,也是貂山章氏傳統文化的精髓。舞龍也代表著章村人不忘傳統文化,用勤勞和努力,迎接美好的生活。

圖片12.png

  威坪鎮的方宅雙龍也屬於板凳龍,但內容比一般的板凳龍要豐富,除了板龍之外,還會有6名金童玉女粧扮成的“桃園三結義”和“方臘點將”露臺,以及由50余人組成“練兵”隊和彩旗隊,一百多人組成的巡遊隊伍全長超過200米,氣勢浩蕩。

圖片14.png

  常青茶龍來自茶鄉鳩坑。每年正月中旬,茶鄉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馱條竹”( 舞茶龍),在約定的日子裏,先背著豬頭到茶神殿還福還願(祭拜龍頭),待回家祭拜祖宗後,背起“條竹”(龍身)到茶神殿接龍,舞茶龍活動即正式開始。

圖片10.png

  文昌彩龍起源於元朝末年,在當地稱之為布龍。文昌鎮歷代重教興學,書香不斷,曾得宋朝御賜“一門登兩第,百里足三元”彩聯和賜改“富昌”為“文昌”的匾額。後文昌每年的正月都要舉行“龍鳳呈祥”民間藝術表演,以此來慶賀御賜彩聯和勉勵後代勤奮讀書。

  瑤村竹龍起源於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在左口鄉瑤村和顯後兩個村,一直以元宵燈會的方式把民間傳統文化及民俗傳承至今。

圖片9.png

  最後登場的是儒洪板凳龍。在大墅鎮儒洪村有一個特別的習俗——趕十八,即“十五元宵十八鬧”,這也是儒洪村特有的。而舞龍是為了祈禱龍神,保祐風調雨順,四季豐收,寓意吉祥順利。(中國網作者 李斌 報道)

Copyright @ 2000-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中國網浪潮新聞

本網站所刊登的中國網各種新聞﹑資訊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中國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嚴禁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