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新聞詳情
塑造尊重兒童的未來學校生態
發佈時間 | 2023-09-27 16:18:29    

   在定義兒童的未來時,大多數教育者並沒有真正對兒童的基本需求進行研究,更多是想像中的兒童的未來,缺乏根據兒童的現實需求去設計未來學校,這是當前未來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兒童作為教育的主體,需要被看見,需要得到尊重,只有基於兒童的需求設計學校,兒童才有未來。

  對未來學校的理解,目前還主要集中于技術語境、空間概念、時間維度、課程建構等視角上。但如果過多關注技術,讓技術佔統領地位,就容易把人物化,看不見兒童。如果過多從時間視角理解未來,就容易出現過度的成人權威意識,造成成人對兒童的人際倫理壓迫,兒童就很難真正被尊重。如果認為學習空間改變了,學校就是未來學校了,這也只是形式上的變革,很容易誤導未來學校的建設。當前的未來學校探索對課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線性課程還是主流形態,容易造成用僵化思維去理解兒童,這樣的課程很難讓兒童成為主體。另外,學校是兒童的學校,如果兒童沒有參與到學校的治理當中,這樣的學校依然是“成人的學校”。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定義兒童的未來,塑造尊重兒童的未來學校生態。

  兒童的未來是一個充滿機會和挑戰的領域,賦能兒童的未來,構建滿足兒童未來發展的教育,首先需要理解兒童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可能性”是兒童與未來之間的聯結紐帶,它可以理解為兒童的潛力、潛能,這種可能性需要在教育中得到充分開發和培養。未來具有無限可能性,而兒童是未定型的,它是可能性的存在,兒童天生是與未來一致的。賦能兒童的未來,就要不斷喚醒兒童,激活兒童的潛能,不斷發現、發展兒童的可能性,並通過擴大可能性來推動兒童未來的發展,讓這種可能性伴隨其一生。

  兒童的可能性彰顯了其主體性,因為只有人有靈魂、有思想、有思維,而其他的生命體不具備可能性。未來學校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為兒童的可能性創造機會,讓兒童能夠自主學習、探究、思考和創造,以此激發兒童的潛能。作為教師,我們發現兒童的可能性後再賦能兒童的可能性,人生的魅力所在就是兒童到年老之後還具有可能性,也還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這樣的人生才是人所期待的,這樣的教育體系才是未來教育應該有的樣態。

  我認為,理想的未來學校就是把兒童的內在需求作為設計的起點,把兒童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核心追求,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認知特點以及兒童獲得的各種社會情感來構建理想的學校生態,讓每個兒童在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學校生態裏,始終處於被尊重、被呵護的中心,讓兒童的可能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保護兒童權益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一門重要的“隱性課程”,兒童每天沉浸其中,他們潤物無聲地受到學校文化的熏陶。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孕育出什麼樣的兒童。建設保護兒童權益的學校文化,才能處處彰顯對兒童的尊重,兒童的及時滿足感和安全感才能得到關照。

  滿足兒童成長的課程形態。課程是探索未知的過程,是不斷實現兒童可能性的過程。聚焦兒童內在需求構建豐富的、滿足兒童發展的課程,才能為兒童個性化選擇提供支援,為其豐富的可能性奠定基礎。因此,未來學校首先需要重構當前線性的、單一的傳統課程體系,遵循數字原住民的學習特性,構建以跨學科為特徵的,問題導向、聯結真實世界、統整式的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兒童浸潤在開放的、探究式的課程中去學習、去創造,賦能兒童的未來。

  順應兒童需求的數字技術。當今的兒童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是名副其實的“數字兒童”,他們生活的時代與我們成人童年時代已完全不一樣。他們一齣生便被數字技術所包圍,在學習、生活以及成長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接觸到數字技術,他們往往是主動去擁抱和使用數字技術,通過技術滿足自我需求。數字技術被放在每個兒童手中,其作用是幫助他們打開了一扇門,讓他們以創造性的方式表達和分享他們的學習體驗。因此,未來學校需要為兒童提供數字技術,搭建數字化環境,塑造以兒童需求為中心的數字化生態。

  彰顯兒童主體的空間場景。學校空間場景是兒童學習生活的場所,需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個性需求,站在兒童立場思考未來學校的設計。學習空間場景的變革需要聚焦于“以人為核心”的學習生態構建,始終把人置於“連結點”上,這樣的空間場景才能很好地促進兒童的生長。彰顯兒童主體的學習空間和場景能營造出舒適、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因此,未來學校需要為兒童設計開放、多元的空間場景,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在開放的空間場景中探索發現、在實踐體驗中成長收穫、在互動交流中共同生長。

  呵護兒童心靈的教師團隊。教師的第一專業應該是研究兒童。兒童需求是什麼?兒童如何學習?一系列問題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只有教師主動去發現兒童,才能看見兒童,理解兒童。因此,我們重構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把研究兒童作為教師專業提升的核心內容,教師也才有能力、有方法用心去呵護兒童。

  指向兒童發展的評價體系。教師能否真正“看見兒童”,這取決於我們的評價方式。如果我們依然用知識學習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評價聚焦點就是“知識”,眼裏看到的就是“知識點”。如果我們圍繞兒童需求構建素養導向的評價體系,評價就自然指向兒童,兒童自然就成為教師關注的重心,兒童的發展自然就成為評價的聚焦點,兒童就會真正被成人“看見”。通過課程評價可以了解兒童學習過程中的優劣勢,從而可以更好地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教育資源和支援,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保障兒童成長的組織管理。傳統型組織主要靠經驗管控,封閉且層級比較多,工作效率低下……進化型組織有活力,具有開放性和發展性,它始終圍繞人的發展需求在“進化”,為提升工作效益而不斷迭代升級。我們需要重塑學校組織,升級管理體系,構建滿足兒童需求的學校生態,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總之,被稱為“學校”的地方應該是不斷發現兒童可能性、實現兒童可能性的地方。因此,尊重兒童的未來學校需要始終關注兒童的主體性,圍繞兒童的需求來設計教育,讓兒童更具“可能性”,讓兒童真正有未來。

  (作者係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撰稿:唐曉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