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新聞詳情
破除“矮化、窄化”標簽 助職校新生成才出彩
發佈時間 | 2023-09-27 15:08:40    

   【專家視點】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約100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不過仍有相當比例的考生是因中高考成績不理想而走進職校。新學期即將開始,職教院校有必要幫助和引導新生破除“矮化”或“窄化”職業教育的標簽化認知,樹立積極正確的成才觀、學習觀與職業觀,儘快了解適應校園生活和職業教育學習特點。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在入學階段,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新生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是做好實踐特色的專業認知教育。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突出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對新生的專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內舉辦的一場場專業講座、一次次實訓基地參觀,而要充分發揮企業辦學的主體功能,注重理論認知與實踐體驗相結合。比如,讓學生深入一些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校企合作單位、校企共建的産業學院等,與雙師型教師或專家能手面對面交流,了解産業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專業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再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介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等各環節的認識相補充,從而激發學生的職業夢想和制定生涯規劃的動力。

  二是將終身學習理念傳遞給每一個職校新生。這是由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學生成長需求所決定的。新的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學生要建立不斷學習以更新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的心理準備,在學習階段要努力通過各種學習或實踐活動提升個人職業素養。此外,職業院校要通過各種校園活動積極宣傳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讓職校生明確他們在學業晉陞、就業創業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同等機會。學生只要秉持終身學習理念,就有機會依據個人興趣或稟賦進行多次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多樣化成才路徑。

  助學生建立成才觀

  剛進入職業院校的部分新生,往往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失落感,對專業及未來發展懷揣著強烈的不安、焦慮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對此,相關教師需喚起他們對自我及專業發展的積極態度,重塑“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理性認知。事實上,職業教育是一種區別於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而非教育層次。但受傳統觀念以及現階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準不高、發展路徑不清晰等多種因素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職業教育很難成為學生首選。因此,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樹立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是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職校生具有多樣化、靈活性的發展可能,他們極具發展潛力,要鼓勵他們將專業學習與職業優長相結合,因勢利導促進他們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同時,職校新生很容易因“落榜”或“低分群體”身份形成學業上的無助感,學校應創造更多讓新生體驗成就感或意義感的活動,以幫助他們重樹信心。比如,在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針對不同專業設置真實的“職業技能展示平臺”“以技能服務社區建設”“一個月傳幫帶”等特色環節,提升學生努力成才、盡展其才的信心。此外,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多帶領學生走進那些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企業,讓學生在各種校企對接活動中提升身份認同。

  補齊通識教育短板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也要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的思想道德建設、健全人格養成。因此,職業院校要積極、主動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致力於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發展的核心素養。

  在教育理念上,職業院校應以學生幸福成長和多樣化發展為前提,堅持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相融通的雙主體教育地位。在課程建設上,要充分結合多種課程形式創新通識課程育人體系,打通專業與通識的壁壘。據筆者調查,職校新生的學習觀依然實用至上,“有用的才學”“重技能輕人文”現象較為普遍。在職業院校通識教育優質課程普遍不足的背景下,可考慮從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入手,吸引學生主動走進通識課堂、參與通識教育。同時,還應在專業課程、實習實訓中融入通識教育相關基礎知識,或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堂,激勵學生樹立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志向。

  如今,教育教學手段和方式發生重大變革,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任務的傳統課堂,勢必會轉向以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和體認為重。因此,應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跨學科學習,鼓勵他們運用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各類講座或行業企業交流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主動探索與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鼓勵新生積極參與嘗試各類項目化培養方案、各級各類賽事活動,在團隊合作學習中提升職業素養、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跨學科學習能力。還要激勵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努力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作者:吳康妮(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 撰稿:吳康妮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