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包裝,麻辣的氣息便沁入鼻腔、勾人食欲……如果童年有味道,80、90人的記憶中,5毛錢一包的辣條榜上有名。
這款曾經“媽見打”的零食,如今正在上演逆襲。不久前,尼爾森發佈《2023辣條行業研究報告》,中國人一年內吃掉了11萬噸辣條。一時間,網友紛紛打趣:“萬噸項目有我一份。”而且辣條還出口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南韓社交媒體上,許多人在YouTube和TikTok上分享吃辣條的視頻。
辣條火了,但很多人不知辣條的發源地。它是距離湖南長沙東北100余公里外的山坳縣城——平江。目前全國辣條年産值達600多億,平江佔了三分之一。若加上平江人走出去創立的企業,全國九成辣條企業都是平江籍。
辣條靠什麼成為“國民零食”,還撬動百億市場?寒冷的冬日,記者踏上這片熱辣的土地尋找答案。
意外天災,誕生美味
“平江人管辣條叫麻辣,行業稱面筋。”剛踏入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伍市鎮工業園,空氣裏就瀰漫著辣油和香辛料味道。“麻辣王子”品牌創始人張玉東帶記者來到企業自建的辣條博物館,這裡“裝”著辣條的前世今生。
“我的老家,就在平江縣三市鎮,發明辣條的三位師傅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就來自那裏,他們現在是企業的技術顧問。”張玉東説,那是辣條最初的起點。
走進博物館,仿佛走進了辣條宇宙的中心。發明人最初製作辣條的機器、辣條製作的原材料以及發展歷史都在館內一一呈現。
影像資料裏,迴圈播放著三位創始人的發明故事:辣條的前身,是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平江醬幹。1988年,長江流域百年罕見的洪水,導致醬幹的原料大豆減産,不少醬幹作坊,都消失在了那個夏天。困境之下,三人改用供應充足的麵粉代替豆粉,改進生産工藝,加入辣椒、孜然等香辛料,又吸收四川花椒的麻味,自此辣條“橫空出世”。
站在博物館內,當記者回頭再看,或許辣條的出現帶著幾分偶然性。但似乎,又有其歷史、地理、人文環境的合理性。平江氣候潮濕,辣是當地人飲食的主要風味,而平江飲食傳統歷來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辣條這道地道“地道美食”出現的背後,是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反映。
張玉東進入辣條行業是在2002年。彼時,辣條已在湖南休閒食品集散中心長沙高橋批發市場變得一貨難求。辣條行業也進入野蠻生長期,“很多都是家庭作坊,但市場依舊供不應求,經常能看到四五輛全國各地的貨車等待拿貨,”張玉東回憶。
“辣條産業發展起來,平江資源稟賦並無優勢。”平江縣休閒食品産業聯合會秘書長童湘平坦率地講,平江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形、氣候都不宜小麥生産,僅從原材料來説,就供應不足。
童湘平津津樂道地和記者分享著往事:有平江人開始走出湖南,把辣條的手藝帶到全國各地。河南是很多人的首選地,那裏生産小麥麵粉,有成本優勢。“衛龍”創始人劉衛平就踏上河南漯河,並結合北方人口味,創新做出了甜辣版辣條。
時至今日,辣條被年輕人追捧,走紅網路,辣條企業家們的目光不僅在國內,更在於廣闊的國際市場。衛龍提出要“讓世界人人愛上中國味”,平江人黎衛國則走出國門,將商業地圖佈局在東南亞,先後在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等國孵化了六個食品生産基地。
三位辣條發明人,或許也未曾想到,有一天,辣條能賣到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外國年輕人必須體驗的中國小吃”。
撕掉標簽,迎來新生
開車行駛在平江縣城,記者隨處可見“辣條之鄉”的廣告語。“但以前我們遮遮掩掩地稱之為‘面筋之鄉’。”當地人都説,辣條在全國掀起銷售奇跡的那會,平江人對它諱莫如深。
這背後,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辣條一直貼有“低端、不衛生、不健康”的負面標簽。
“我們都不敢説自己做辣條,兒女在學校也不説,覺得做辣條不光彩。”面對這些痛點,張玉東心裏五味雜陳,“那些年,錢賺到了,但腰桿卻難挺直,沒有尊嚴。”
以張玉東為代表的平江企業家們,開始主動求變。他建起辣條行業內首個制藥級GMP潔凈車間,並投資3000萬元成立辣條行業首家健康辣條研發中心,不斷取消各類添加劑,以凸顯健康,試圖重新定位辣條。
記者站在“辣條王子”GMP生産車間前,也首次看到辣條的製作過程,其生産已經進入全自動時代。從和面、擠壓熟化、調味拌料、再到裝包檢測,每個車間乾淨明亮,井然有序。在擠壓熟化工序8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10多條生産線齊開,但人工只有3人。“這工藝也叫非油炸工藝,就像家裏用高壓鍋煮飯一樣,很健康。”張玉東特別強調。
而工人們,都統一穿著白色工作服,戴著工作帽,腳踏鞋套,經過兩次除塵,才能進入辣條生産車間。這裡,每天還會迎來各地的參觀者。
想來,撕掉標簽的路上,也有不懼怕圍觀生産車間的底氣。
去年年底,“辣條一哥”衛龍登陸資本市場。
小小辣條上市,一度讓“辣條之鄉”為之振奮。和記者聊起這事時,平江的辣條企業,言語間有鼓舞和驕傲,也有信心與憧憬。
但興奮之餘,412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也有隱約的不安和焦慮。
可以説,辣條誕生的這些年,産業發展一路跌宕起伏:野蠻生長、被曝光、監管問責……但似乎每經歷一次危機,就看到一次轉型升級的契機。
行業最新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發生在2019年。
當時,央視3.15晚會曝光了2家辣條企業生産條件臟亂差。政府和行業協會及時出手,監管風暴與行業洗牌隨之而來。即便是多年後,鏡頭中的亂象已消失,“每每提起這事,總會心有餘悸。”從業者們都提到了一個明顯道理:一個企業犯的錯,往往需要整個行業來承擔。
就在那年12月,辣條國家標準出臺,將整個行業進行規範,明確表明:統一按照“調味面製品”來界定辣條,且不得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倡導辣條減鹽減油減糖。
“‘國標’出臺,也是為辣條‘轉正’了。”在童湘平看來,統一辣條生産標準,既解決了標準不同所導致的紛爭,又能促使企業改進生産工藝、改良産品配方,也會提高行業參與者的進入壁壘。
事實上,為辣條“正名”的路上,平江人有著抱團發展的默契。平江縣檢驗檢測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余雙炳,也深有感觸。“現在,每家企業對産品生産更加嚴格,平江辣條行業進入行業自律、自我管理、有序發展的新階段。”就在不久前,他和同事就多次到府,為一家企業檢測原材料,尋找問題源頭。
大家,都在珍惜這一份來之不易的“尊嚴”。
不僅要好吃,更要好玩
從“80後”到“00”後,擁有強大的國民基礎,辣條未來的想像空間還有多大?這是圈內行業人普遍關心的話題?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3年辣條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辣條市場2016至2021年年複合增長率為8.9%,2026年辣條市場規模有望接近千億。
在童湘平看來,辣條早已是平江的代表符號,做好辣條品牌,也是講好平江故事。“平江前進的步伐,不會停止。”
12月15日,19歲的平江小夥張祺,與其他47位辣條工作者一起,拿到了湖南省人社廳頒發的“辣條專項職業能力證書”。記者在現場注意,首批持證者,各個年齡段都有,其中有10位“00”後。後繼者眾,興旺綿延。
張祺是辣條專業科班出身,3年前,他進入“麻辣王子”與平江職業技術學校共建的首屆辣條專業班學習,從擠壓熟化機理到食品品質與安全,市場行銷等,課程涉及辣條從生産到上市銷售的各個環節。“我從小愛吃辣條,沒想到還能吃上自己做的。”手握“辣條製作”和“辣條胚料生産”兩本從業“資格證”,張祺笑得特別開心。
目前,平江全縣有辣條從業者超10萬人。平江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黃波表示,辣條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出現,會讓辣條從業者們有歸屬感,也會推動辣條産業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發展,同時為整個行業發展留下更多專業型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認為,未來休閒食品發展的趨勢主要在於風味、健康和生産現代化、市場國際化,他希望平江也朝著這些方向進一步努力。
“這也意味著,辣條行業需要更多懂技術的年輕人。”黃波透露,校企合作的辣條班是一個突破口。今年7月,辣條專業班迎來首屆畢業生,張祺等15位同學選擇留下就業,不僅月入6000元,更被企業作為儲備骨幹培養。
但這些還不夠,生産端有突破了,品牌銷售端的發力也顯得尤為重要。
眼下,平江不少年輕“辣二代”因為看好這個産業,開始回家接手。“再得食品”的“辣二代”周風順去年畢業後就進入公司,從原材料把控開始學習,他的辦公室內,放著剛從各地採購來的辣椒、孜然等物料。作為“00”後,他表示未來也將在品牌推廣上做創新,與年輕用戶實現互動。“辣條已不再單純只是休閒零食,更是社交硬通貨。不僅好吃,還得好玩。”周風順説。
在這點上,已有不少平江辣條企業在嘗試,如“飛旺”推出現拌辣條,將DIY、健康、營養與體驗融入了辣條産品,更好地滿足年輕人一代的審美與味覺需求;比如“麻辣王子”將辣條擺上喜宴,還推出了5.2米的辣條,並將其作為“接親鬧伴郎”的道具,在婚慶消費場景上尋求突破……
一次美味的偶遇,歷經25年的起起伏伏,在一代代平江人的接力守護下,平江辣條,或將走向更遠的遠方。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吳麗燕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