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競爭力,必須毫不動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沒有盡頭,浙江要不斷提升經濟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優勢。如何全方位提升區域、産業、企業、品牌的競爭力,打造新時代浙江“金名片”?代表委員們紛紛出謀劃策、建言獻計。
省機場集團黨委書記王敏代表:
未來機場,打造綜合樞紐
通訊員 朱建美 記者 張帆 整理
民航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的朝陽産業,是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未來浙江空中交通會咋樣?在浙江民航強省建設中,我有幸見證和參與了兩大“整合”,也許能看出未來浙江民航發展的方向。
首先是省內機場資源的整合。為了補齊民航發展短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整合全省機場資源、搭建航空大平臺的重大決策部署。省機場集團成立後著眼全省機場一盤棋,完善航線網路、發揮融資優勢、共用基礎資源,整合效應不斷顯現。
2018年是整合後第一年,全省旅客吞吐量達6538.7萬人次,總量全國排名超過四川升至第五,較2017年凈增780萬人次,增量全國排名第二;全年保障貨郵84.4萬噸,全國排名第四。寧波和溫州的年旅客量相繼破千萬,使浙江與廣東同步,在國內率先成為同時擁有三個千萬級機場的省份。
第二個整合就是立體交通樞紐建設。2018年10月,總投資270億元的杭州機場三期開工。該項目建設將實現第二個資源整合,以航廈建設為契機,把航空、高鐵、地鐵、軌道快線和地面交通等都整合在一起,形成綜合交通樞紐。
杭州機場將引入3條地鐵線、3條高鐵線,與T4航廈形成空鐵陸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樞紐,全部建成以後,機場1小時交通圈將覆蓋浙江全境及上海、蘇南、皖南、贛北地區;寧波機場將在地鐵2號線的基礎上,推進高鐵西站與機場的有機銜接;溫州機場正在推進兩條貫穿溫州全市的市域鐵路機場段建設,研究與高鐵溫州東站的銜接和市域鐵路M2線的接入。
未來根據“一核兩樞六連”的佈局,杭州機場已基本形成終端1.2億人次的發展規劃;寧波、溫州機場按遠期6000萬人次規模開展總規修編。
機場集團將堅定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民航強省建設主力軍作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我省早日實現“兩個高水準”目標提供新動能。
天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副主任邵峰代表:
鼓勵創新,因地因企施策
記者 夏丹 整理
就在上個月,我接連收到兩個好消息:一個是天通股份榮獲2018年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成為全省3家上榜企業之一;另一個是未來5年浙江投入上萬億元實施“科技新政50條”,其中提到“浙江將重點支援100家骨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創新型領軍企業”。
這兩個消息説明,企業將創新視為發展的不竭動力,政府鼓勵企業創新盡心盡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為企業營造創新的良好氛圍,這是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兩大必備要素。
創新是企業安身立命的基礎。1984年天通剛成立時,還不具備研發實力,就通過購買專利來武裝自己。30多年來,經歷了從模倣到改進到有自己的原始創新,一步步從行業跟跑,到並跑,到現在想要領跑,天通底氣正是源於自身與日俱增的創新實力。
創新好不好最終要成果説了算。如今,在天宮一號、天河系列超級電腦等國之重器中都有天通的創新成果。截至2018年底,天通共申請專利418件,已授權320件。同時,天通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4項。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旗幟鮮明支援民營經濟,全面實施民營經濟31條,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企業創新發展動力。作為一名一線技術創新工作者,我心裏更踏實了,幹勁更足了。我希望,政府在鼓勵企業創新上更加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作為一家地處縣級市的企業,我們普遍感覺吸引創新人才難。今年我帶了一份相關建議,天通所在的海寧市正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併為此成立了鵑湖國際科技城。我在調研中發現,作為一個市級平臺,其招才引智吸引力偏弱,需要省級層面給予充分重視。比如能否在産業基礎成熟、具備一定創新實力的地方,提升創新平臺的層級,打造區域級的産業創新引擎。
中國(舟山)大宗商品交易管委會主任貝璐國委員:
對標國際,當好“橋頭堡”
記者 王世琪 整理
最近,我注意到有關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浙江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一組數字:2018年全年新增註冊企業超7400家,註冊資本超2000億元,企業平均註冊資本位居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前列;油品貿易額超2200億元;保稅船用燃料油供應達到359萬噸,佔全國總量30%以上,結算量佔全國50%,躍升為國內第一加油港,躋身全球十大加油港。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我省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平臺,浙江自貿試驗區圍繞油氣全産業鏈建設深化改革創新,聚焦“一中心三基地一示範區”建設(以下簡稱:“131”建設),在保稅船用燃料油經營、原油非國營貿易、外資準入等方面創新了體制機制,切實發揮了“為國家試製度、為開放搭平臺、為地方謀發展”的試驗田作用。
但我認為,浙江自貿試驗區建設仍然在路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力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發展。主攻油氣全産業鏈,加快建設“一中心三基地一示範區”,突出重大項目落地,謀劃實施首創性、差異化的改革探索,創建數字自貿區和聯動創新區。
從中可以看出我省以浙江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加大開發力度的決心。站在新的起點上,浙江自貿試驗區要當好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這並不容易。未來,浙江自貿試驗區還要努力“修煉內功”,堅持對標國際,以國務院支援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落地為契機,聚焦“131”建設目標任務。加快推動國際石化基地、綜合海事服務基地、國際油品交易中心的建設。力爭在2019年實現大宗商品貿易交易額突破3000億元,保稅燃料油供應突破400萬噸的目標。我建議,省政府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助推浙江自貿試驗區高品質發展。
東陽市陸光正創作室副主任徐志鷹代表:
傳統工藝,緊跟時代步伐
東陽日報記者 陳勇 整理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寓意在困境、危機中仍有機遇。那怎樣才能抓住機遇尋求發展呢?我認為關鍵就是要創新,傳統工藝行業更是如此,要緊跟時代的腳步。
作為陸光正創作室一員,多年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身邊“耳濡目染”,讓我目睹了東陽木雕産業的起起落落,更加清楚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
東陽木雕是舉世聞名的傳統工藝,也曾是東陽市傳統支柱産業。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紅火和後來的低谷,再到如今的輝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沒有創新就是死路一條。這些年,東陽木雕通過技法創新,通過多層疊雕和單元雕刻組裝等方法,解決了大型木雕作品易開裂的難題。又通過理念創新,與紅木傢具結合,拓展出木雕紅木傢具産業,成為東陽優勢産業。傳統工藝的存世之義是美化生活,因此必須融入當下生活,創造出適合新時代、新形勢又符合市場審美潮流的藝術表現形式。於是,針對受眾、環境、審美的需要,“中國好空間”理念又成為東陽木雕紅木産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當然,推動傳統工藝産業煥發新機並不能一蹴而就。我認為,要在保證非遺項目傳統工藝手工屬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産業如紅木傢具,推進“機器人+”,實施生産機械化、構件標準化、管理資訊化,加快傳統工藝産業化進程;在設計方面加快“網際網路+”,引進大數據,分析消費偏好,實行個性定制;要實施品牌化、標準化戰略,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推動傳統工藝産業向高端化、品質化、集約化轉變,邁向優質文化産業。
華峰集團董事長尤飛宇代表:
保護産權,為競爭力護航
記者 李陽陽 王艷瓊 整理
智慧財産權是維持企業正常運作,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我認為堅持競爭力提升主線,應當更加注重智慧財産權保護。“創新驅動”是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首要戰略,“營商環境”也逐漸成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創新驅動發展,還是優化營商環境,都需要強有力的智慧財産權保護來支撐。
作為企業自身要充分認識這一點。我們認識到,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須擁有獨立智慧財産權的技術專利。以重慶華峰化工公司開展笑氣氧化製備硝酸研究為例,每年能為集團帶來2900萬元的利潤,更關鍵的是,該技術是我們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通過該技術可以變廢為寶,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産權保護更需要相關執法部門的護航。要健全省市縣(區)三級智慧財産權行政執法維權隊伍,完善智慧財産權維權援助機制,打造多元化的智慧財産權糾紛解決途徑。同時,降低立案門檻,協助企業取證,保障被侵害企業的合法權益。還要加強統籌協調,提高辦案效率。堅持行政執法與專業司法相銜接,針對辦案過程中效率不高、人員專業度不夠等問題,可採取聘請專家或專業律師參與偵辦,公檢法協同辦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同步介入,確保辦案進程公正透明高效。
同時,還要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震懾效果。各級政府要支援司法機關積極推行智慧財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加大智慧財産權侵權賠償力度和懲罰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營造保護創新的良好營商環境,保護企業創新成果,鼓勵引導企業創新驅動發展。
持續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加快建設智慧財産權強省,就能更好發揮智慧財産權作為發展戰略性資源和競爭力核心要素的關鍵作用,就能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方位提升區域、産業、企業、品牌的競爭力。
之江實驗室副主任袁繼新委員:
科技攻關,發揮體制優勢
記者 嚴粒粒 整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創新”依然是熱門。作為之江實驗室的一名建設者,看到“大力支援之江實驗室”寫入其中,讓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我一直從事科技管理和科技戰略研究相關的工作,讓我有一個深刻的感悟——只有把核心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裏,才能掌握自身的發展命脈。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都經歷了從單純注重應用向注重基礎研究的轉變。在國家提出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後,浙江省率先行動,2017年9月6日,之江實驗室正式成立。
作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之江實驗室也是我省加快建設創新強省和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戰略之舉,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在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時還面臨諸多挑戰。在之江實驗室的整個籌備和建設過程中,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體制機制優勢是之江實驗室的最大優勢。之江實驗室是一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一體兩核多點”的組織架構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兩核”單位強大的研究實力,以及“多點”單位的深度參與,為實驗室“高原上造高峰”的發展思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的運作管理機制、多元投入機制、項目發現機制、人才集聚機制都比較高效靈活。
第二,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一年多來,之江實驗室呈現出良好的人才引進態勢,截至目前已組建了400多人的高層次人才團隊。但是客觀來説,實驗室的人才引進速度仍然跟不上科研發展的需要。因此,今年兩會我特別希望推動人才引進方面政策的出臺和落實,進一步提升之江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吸引力,加速國內外優秀人才在浙江集聚。
第三,省委、省政府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打造之江實驗室,我們不能辜負全省的期待。未來我將繼續與實驗室同事一起,全力加快之江實驗室建設發展,爭創國家實驗室。同時,推動之江實驗室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辛聞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