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我認為,積極引領全球綠色轉型,可以助力我國高品質發展。
全球能源轉型時代已經開啟
從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開始,人類邁進了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也開啟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進程。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基本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控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巴黎協定》要求所有締約方應儘快達到溫室氣體排放的峰值,並提出要在公平的基礎上,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全球碳中和。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召開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了第六次評估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已導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1℃。這次大會決定,必須加大全球行動力度,並決定要求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凈零排放。這意味著實現全球碳中和的時間目標,從本世紀下半葉提前到了本世紀中葉。
2023年12月13日,迪拜氣候大會(COP28)完成對《巴黎協定》落實進展的首次全球盤點,達成《阿聯酋共識》,核心內容包括兩點:一是,努力控制全球升溫1.5℃(不發生或有限度的超調),為此,在2019年水準上,2030年實現全球減排43%,2035年減排60%,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二是,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開啟脫離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進程,以便實現2050 年全球凈零排放。
自《巴黎協定》、特別是《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以來,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提出了不同的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 92%的GDP、89%的人口及88%的碳排放。90%的國家將碳中和目標定在2050年或2050年以後,僅有12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美國承諾2050年(2007年碳達峰),歐盟承諾2050年,中國承諾2060年前,印度承諾2070年前。過去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已在有關會議上提出,如果要在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發達國家必須在2040年前或更早的時間完成碳中和。迄今為止,發達國家尚未對此作出積極回應。
應當看到,以去碳化為標誌的全球能源轉型時代已經開啟。各國既要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要推進能源轉型,努力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同時要看到,能源轉型已成為影響各國間經濟、貿易、技術合作的關鍵因素,也成為大國博弈的抓手。
中國轉型經驗可供世界借鑒
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鄭重宣示我國的“雙碳目標”: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不僅為我國按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明確了路徑,而且為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為什麼要積極引領全球綠色轉型呢?
第一,這是我國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我國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到全球的約30%,但成本和代價是,我國成為當今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如果不加快綠色轉型,能源將會成為制約我國高品質發展的瓶頸。
第二,這是我們履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目標義務的需要。我國于2006年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多年來一直面臨限制或減少排放的目標壓力。世界不少國家都在拿我國進行比較,如果我們不加快綠色轉型,世界就難以實現碳中和。
第三,我國能源轉型已積累很好的經驗並取得獨特進展。幾年來,我國已構建起落實“雙碳目標”的“1+N”政策體系,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過51%。截至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佔全國的51.9%,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國的佔比已從去年底的31.8%提高到今年7月的35%。今天,走遍中華大地,各省、各市、各縣都在建新能源設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華大地上。
第四,我國具備了大規模能源轉型的技術和工業化能力。根據國際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術展望》報告,在清潔能源技術和産業中,中國佔全球製造能力的65%,其中電動汽車佔71%,太陽能光伏電池佔比高達96%,海上和陸上風力發電分別佔比70%和59%,熱泵、電解槽分別佔比39%和41%。
第五,我們將降碳與減污相結合,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經驗,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解決城市大氣污染積累了成功案例。本世紀初,當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時,我們許多城市也曾遭遇嚴重的大氣污染。過去十年來,在推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城市也開始重現藍天。今年8月在印尼出席一個氣候變化問題會議時,面對持續加速的大氣污染,一位歐洲朋友就對我説,你們中國的經驗可以成功帶動解決印尼的問題。
第六,能源轉型正在為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美國環保協會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指出,2023年清潔能源産業為中國經濟貢獻了約11.4萬億元人民幣的GDP,佔到中國GDP的9%,2027年這一比例將達到近18%,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美國環保協會的這一判斷是否準確可信,需要經濟界去研究。但近兩年來,美歐相繼出臺對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制裁措施,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新能源産業正在成為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經濟與貿易競爭的焦點。
堅定信心應對各種挑戰
我們實現綠色轉型,比其他大國都要難,面臨巨大挑戰。一是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短,僅有30年時間。美國有40多年,歐盟有近60年時間。
二是我們的能源結構偏煤。我們煤炭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但減少煤炭比重方面的壓力仍然巨大。
三是我們的産業結構偏重,是世界製造業種類齊全的國家,擁有200多個工業種類。保持好製造業大國地位,是我們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但製造業的綠色轉型壓力巨大。
四是我們能源供給區域不均衡,現在是“北煤南運”,未來情景可能是“西電東輸”,但供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又面臨新的挑戰。
五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能源消費還將保持剛性增長,統籌綠色轉型與能源安全可靠面臨巨大壓力。
六是技術問題。可再生能源目前只有風能與太陽能光伏的技術成熟,成本降下來了,但儲能和電網配套技術還在發展。氫能得以快速發展,但尚不能替代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過程難以完全實現凈零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規模化應用。
七是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對我國綠色轉型的衝擊已經出現。2022年,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目標是為本地新能源産業提供額外補貼,限制外部進口,保護國內産業。 2024年5月,歐盟的《凈零工業法》和《關鍵原材料法》相繼生效,目標是將光伏、風電等8個凈零排放技術産業40%的製造控制在歐洲國家。2023年5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在官方公報上正式發佈,標誌著它已正式立法。這部世界上首個“碳稅法”,目前仍處於過渡期,2026年將正式實施,屆時將導致進出口商品的碳含量或碳足跡成為決定貿易的關鍵因素。
面對上述多重挑戰,我們要深刻把握好加快全面綠色轉型的新形勢、新機遇、新使命。一要看到我們已經站在全球綠色轉型的前列,堅定信心加快轉型。國際能源署發佈的《世界能源展望2024》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清潔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能源系統,其中中國的表現突出。2023 年,中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到全球的60%。
二要看到世界性的能源轉型需求,統籌好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過去十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2/3來自中國,未來幾年,全球性的電力需求增長將加速。應當看到,我國綠色轉型的實踐,必將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良好的示範,中國技術、中國經驗將帶動全球綠色轉型向前邁進。能源轉型合作,也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要看到我國綠色轉型恰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推進能源轉型,助力我國的高品質發展。我們的能源轉型要能夠支援和支撐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是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本文是作者在第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的發言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