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於個性化、多元化、高品質的追求,令精釀啤酒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小眾“精釀”何以熱銷大眾市場
閱讀提示
精釀啤酒雖然看起來前景美好,但仍有不少因素成為發展的桎梏。此間專家認為,新興的精釀啤酒廠商或許可以通過借鑒、創新渠道場景來打開通路。
11月1日,烏蘇啤酒新品——“烏蘇1986”上市,在紀念品牌誕生的同時,進一步加速了烏蘇啤酒的産品高端化進程。而就在此前,烏蘇啤酒母公司重慶啤酒,通過收購中國第一精釀廠牌“京A”全部資産,大舉涉足精釀賽道。這對高端增長稍顯疲軟的重啤來説,或將帶來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
《2023線上酒類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對啤酒關鍵詞的關注度上,“精釀”提及率達到59.6%,高於純生、果味等關鍵詞。2017年到2022年,我國啤酒市場高端啤酒銷量佔比從9.7%上升到了12.6%。
如今,晚上和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喝精釀啤酒,已成為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時尚。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現存精釀啤酒相關企業5790余家,其中今年1~9月新增註冊企業1500余家,與2022年同比增長36.9%。
緣何“風景這邊獨好”
不知何時起,大街小巷冒出了許多精釀酒吧。世濤、艾爾、皮爾森……精釀的類型繁多,成為了消費熱點。
“重啤不會追求精釀品牌的‘多’,但追求把京A做成數一數二的品牌。我們希望精釀産業健康發展,而不是什麼都被稱作精釀。”重慶啤酒總裁李志剛11月5日表示,布魯克林更偏向於西式街頭文化,京A則有北京衚同風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精釀啤酒品牌。
10月中旬,京A在北京舉辦“8乘8精釀合釀啤酒節”,邀請了8家中國領先精釀廠牌和8家有代表性的國外精釀啤酒廠牌齊聚京城,兩天4場活動場場爆滿。而在全國各地,每個月都會舉辦2~3場精釀啤酒節,每次都會吸引幾十個國內品牌參加。
“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接受度需要一個逐漸培養的過程,口感、價格和便捷性都很重要。”鯨都鮮釀創始人王龍説,精釀啤酒市場增長迅速,品類正進入爆發的前期,特別是今年以來,精釀啤酒的平民化和更多入門級産品的出現,也加速了精釀市場滲透率的提升。
作為精釀酒館行業的領軍品牌之一,主打鮮打閃送的優布勞已在全國800個城市及區縣開出了2000家門店。優布勞董事長李慶表示,精釀啤酒是今年市場上為數不多的還在快速增長的酒水品類,主要來自消費者對其認知和理解的提升,未來3~5年有著巨大的市場紅利。
灼鼎諮詢《2023年精釀啤酒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啤酒行業總體銷量下滑的大背景中,精釀啤酒的消費量以驚人的幅度擴容,增長率居高不下。2022年中國精釀啤酒消費量14.3萬千升,預計2025年可達23萬千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7%。對應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以上。
資本爭相入局競爭白熱化
數據顯示,2022年以前,北上廣深是消費精釀啤酒的主陣地,但這一局勢在逐漸發生轉變。去年以來,全國14個精釀啤酒擴産項目集中于全國11個省,總投資金額超過75億元,三、四線城市佔據較大比重,包括縣級市場的精釀啤酒也在建廠擴産。
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也吸引了眾多傳統飲料、餐飲企業、零售企業紛紛入局精釀賽道,2021年至2022年的融資事件超過前6年總和。截至2022年年底,重慶十七門、泰山啤酒、南京高大師等多個精釀啤酒品牌共獲得46筆融資,金額超百億元。
隨著精釀啤酒賽道再次轉熱,啤酒大廠也並不甘心重金培育的高端化市場被中小精釀啤酒品牌分食,也加快了在這一領域的投資佈局。
此前收購了鵝島和拳擊貓兩個精釀品牌的百威亞太,又在福建投建1萬千升的精釀啤酒廠;青島啤酒已經推出了白啤、IPA、世濤、黑啤等精釀啤酒常見的啤酒品種;叮咚買菜主打24小時的“日日鮮”精釀原漿鮮啤;廣藥集團瞄準“中藥+精釀”領域發力,發佈首款草本啤酒——淩爽草本精釀啤酒,著力解決不易誘發痛風的啤酒的開發難題。
海底撈早在2017年起就推出多款精釀啤酒,並且把戰線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在京東自營店上,熱銷第一名的德式小麥精釀啤酒,12瓶售價為79.5元,平均每瓶不到7元,好評率達98%。精釀價高是人們固有的印象,而在不知不覺中,價格也悄然“卷”起來了。
“破圈”或將是長久的議題
精釀啤酒雖然看起來前景美好,但仍有不少因素成為發展的桎梏:國內消費者對於精釀啤酒和精釀文化的了解仍然不足;缺乏成熟規範的生産標準,品牌蕪雜;由於品牌規模都較小,渠道拓展也成了難題。
“精釀啤酒領域還未形成真正的頭部企業,‘有品類、無品牌’仍然是行業的發展現狀。”啤酒行業行銷專家方剛表示説,主要原因是精釀啤酒這個品類目前佔據行業的比率仍然較小。
11月4日晚,記者在位於重慶加州花園的精釀小酒館看到,週末人流爆棚熱鬧非凡,但老闆劉向波卻説生意越來越難做。“原本外購精釀的毛利率在50~60%左右,但隨著物流、存儲等成本的增加,目前在40%左右,甚至有些品牌只達到30%。”他説。
而對於精釀啤酒的定義,業界也有不同聲音,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中國酒協精釀啤酒專委會副秘書長劉俊傑指出,精釀啤酒專業術語為工坊啤酒,但二者並不完全等同,對於消費者而言,風格多樣、風味突出、品質優異是精釀啤酒的主要標誌。
來自中金公司的報告顯示,精釀啤酒銷零售渠道相對傳統啤酒表現弱勢,近70%的精釀廠商餐飲渠道銷量佔比超過50%,而73%的精釀廠商零售渠道銷量佔比不到20%,獨立精釀廠商在價格敏感度更高的傳統零售渠道擴張困難。
在李慶看來,目前精釀啤酒市場整體增長紅利大於競爭,但精釀啤酒行業並非遍地黃金,如果沒有供應鏈,只靠代加工的精釀啤酒品牌很難走出來。
中國酒業智庫專家蔡學飛坦言,精釀作為一門“風味生意”,很多人的目標都是“嘗鮮”,儘量喝不同品牌、不同配方的精釀,用戶粘性相對比較低。從這個角度考慮,或許精釀行業註定會是多品牌百花齊放的格局。“破圈”,也將是這些品牌長久的議題。
此間專家認為,新興的精釀啤酒廠商或許可以通過借鑒、創新渠道場景來打開通路。諸如蒸汽熊精釀酒館專注于社區店舖,鯨都鮮釀強調新零售與社區場景,海倫司嘗試以“大排檔+小酒館”的模式發展。常見的酒館渠道向社區和下沉市場,探索“酒館+”的多元發展趨勢。(本報記者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