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演繹《一顆高粱的共同富裕》,我們需這樣的美品牌

發佈時間:2022-09-26 10:25:07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酒佬弟 | 責任編輯:君君

貴州多山少平地的地利面貌,讓經濟發展在這裡充滿挑戰。當地有句諺語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在工業化快速推進的現代,貴州省發展滯後,鄉村經濟毫無疑問面臨著更大的難題,也因此許多人紛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最新數據顯示,貴州外出務工人員梳理在800萬左右,超過全省人口數量的五分之一。而在去年10月底前,貴州發佈的數據也顯示,全省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規模達335.6萬人,外出務工規模高於上年。本地崗位少、收入低是最突出的問題。

如何解決本地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貴州不得不解決的頭等大事。好在近年來,貴州白酒迎來高速發展,作為涉及一、二、三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白酒企業的高品質發展為穩定酒業、提高收入起到了絕對性的貢獻。

以茅臺多次調整釀酒高粱收購價為例,2018年收購價為7.2元/公斤,後增至8.2元/公斤;2021年收購價格為9.2元/公斤;今年5越27日,專門發函決定上調價格為11.2元/公斤。按全國高粱平均價格,茅臺高粱收購價是全國均價的3倍多。而以高粱畝産700斤的平均産能計算,每畝增加收入700元,直接增加了糧農的收入水準。

正值2022年秋分,九月秋風正颯爽,高粱熟來紅滿天,茅臺釀酒專用高粱種植農戶展現了收穫的喜悅。

一顆顆高粱,支撐起農民的增收致富之路,奠定了茅臺酒的豐滿個性,創造了茅臺品牌的“美酒時代”。而茅臺演繹的這部《一顆高粱的共同富裕》,也為白酒美時代的外延,提供了更多的注腳。

兩個“小切面”,極致演繹共同富裕

如果我們把《一顆高粱的共同富裕》當成一部原生電影來看,這顯然會是一部沒有主角的影片,也不會有跌宕起伏的大轉折情節。但分工卻是明確的:茅臺就是電影的總導演,主導故事的發展;農戶就是演員,在總導演的安排下進行美的“種植”;科研、助農等就是特邀演員,對情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南方週末發表了《一顆高粱的共同富裕之旅》,是對這部電影的節點總結,報道中的三個“小切面”來展現這部影片平凡但具有張力的情景。

圖/羅啟勇將高粱穗從竹背簍拿出來晾曬

切面一:羅啟勇和鄰居的高粱種植記

羅啟勇,貴州省仁懷市後山鄉田興村村民,至今已經種植高粱6年。2017年,由於三個孩子都外出打工或求學了,此前一直種植烤煙的羅啟勇面臨家庭勞動力不夠用的問題,正巧村裏在推行“企業+政府+基地+合作社或農戶”的合作模式。綜合考慮後,羅啟勇加入種植隊伍,成為村裏參與訂單高粱農業的先行者。

南方週末首發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個畫面:抬眼望山坡,高粱、玉米、綠樹等或成片、或零散地分佈著。山風掃過,沉甸甸的高粱穗垂頭搖晃,像一張張紅艷艷的雀躍的笑臉。而比高粱還顯喜慶的,是羅啟勇發自內心的燦爛笑容。此時的他站在齊人高的高粱旁,左手握住穗下約兩寸處,右手持鐮刀割下。一手割,一手抓,待左手抓滿後,再用高粱葉扎成小把,放入竹背簍或編織袋裏。

“高粱好養活又省心。”羅啟勇像介紹自家孩子一般細數種高粱的好處:一是對勞動力要求低;二是除勞動力外幾乎不用其他投入,種子、有機肥等農資都是免費提供;三是銷路也穩定,且到款準時;四是田間管理相對簡單;五是綜合經濟效益高,可彈性地去周邊打零工,增加收入;六是種植全程有保障,遇到病蟲害或乾旱等問題,茅臺與合作社都會及時提供幫助。

有了羅啟勇的帶頭示範,不少村民陸續將主要種植作物從當地傳統的烤煙改為高粱,羅修平就是其中一員。2020年,羅修平開始種高粱,當年收成九千多斤,收入四萬餘元,“種高粱感覺可輕鬆多了。”

圖/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坡改梯”後可供機械作業的高粱基地

切面二:楊存強的機械種植記

個體種植往往面臨勞動強度大、抗風險能力弱,田興村的羅啟勇就會擔心雨季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但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的農戶就少了這個煩惱。

自2017年起,茅坡村開始陸續將零散的土地整理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建立了茅臺酒用高粱高標準種植示範基地。集中整治土地為茅坡村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村裏農戶楊存強自2002年開始種植高粱,從起初的幾畝到2021年的35畝,家庭收入節節攀高,甚至還配備了一間農機具室,擁有糧食水測儀、旋耕機、起壟機、覆膜機、除草機、噴霧器、脫粒機、清選機等十余種小型檢驗設備和農業機械。

據統計,2021年茅坡村種植高粱5310畝,實現高粱産值1450萬元,農戶年均高粱收入3萬餘元。2022年茅坡村高粱收割更加機械化,據村民反饋,使用收割機一天就能收割二十多畝地,比原來手工收割的速度快了十多倍。

值得慶倖的是,田興村的高粱標準化基地正在建設中,主要包括1.6公里的機耕道、6米的排洪渠、26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和烘乾機,計劃實現機耕、機播、機收等生産過程機械化全覆蓋。而隨著土地從小塊歸併成大塊,散戶種植也將變成集體經營。

“到那時,農戶可以土地入股集體經濟合作社,拿到保底收入和利潤分紅,還可以通過在合作社務工拿到工資。”田興村主任羅修強介紹,2022年村裏高粱種植地有兩千多畝,若高粱標準化基地建成,將新增兩千多畝高粱地。“將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做一個“利他”的企業,才是最美的茅臺

在種植高粱的過程中,靠著“傳幫帶”的田間實地教學,新農戶能迅速入手並積累經驗。

與此同時,茅臺與合作社每年都會在村裏組織一兩次面對農戶的專題培訓。以茅臺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例,其專門建立了酒用高粱種植科普基地,每年培訓高粱種植技術300余(次)、15000余人(次)。而高粱種植品質的檢測也是茅臺重點關注的議題。

每年,茅臺物資供應中心都會到田裏檢測四五次,馬亮中就是其中億元,走訪合作社和農戶,深度參與田間管理,便是馬亮中的重要工作。“聽農話,做農事。”這是他總結的與農戶相處的六字秘訣。常年在田間地頭奔走,他時刻注意農戶的需求。

2017年,馬亮中在常規走訪中發現仁懷市火石崗鄉富興村的部分農戶未能及時領到有機肥,在給公司領導寫的報告中第一段就反映了該情況,促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而自2018年貴州茅臺原料供應鏈管理平臺正式上線運作後,如今馬亮中在手機客戶端上就能實時查看農資發放、高粱種植和收購等情況。

除了行動上的利他,在利益分配上也要儘量提升農戶的收入。從2002年的2.0元/公斤到2022年的11.2元/公斤,茅臺酒用高粱收購價不斷提升,20年間增長了5.6倍,且遠遠高於普通高粱的價格。

從2019年開始,茅臺為每畝高粱地免費配送100公斤有機肥和1斤紅纓子糯高粱種子;2021年起,配送有機肥每畝增加到150公斤。經濟投入少,銷路還不用愁,這對農戶而言很重要。而在山路多的貴州,穩定地連年種植高粱更顯得划算,交售時去就近的糧站,光是運費這一項就能節省一筆開支。

而在農村的年輕勞動力涌向更發達城市的現狀依然普遍的當下,在田興村等地發展高粱種植,無疑能讓願意留下來的青年“有所種、有所依”,也能讓返鄉者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

還是羅啟勇的故事來説明,茅臺是如何將時代的美傳遞到每一個農戶手中的。

從2017年至今,伴隨著高粱一年又一年的收成,羅啟勇的三個孩子有的成了家、有的順利完成學業、有的學得一技傍身,他深深感受到肩上的擔子變輕了。羅修平則將賣高粱攢下的錢給兒子投資做生意、為家裏添置新家電,他感慨道:“我想一直種下去。”

而這些年,也是田興村發展轉型的關鍵期。2017年,村裏還有五十多戶需要改造危房,有三十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有一百多戶尚未喝上安全自來水……如今,房屋修繕好了、路通了、水也接上了。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倘若打開貴州的地圖,不難發現其被群山環繞。以前,當地有句諺語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想在崇山峻嶺間發展好經濟,由古至今都是一個難題。而高粱種植似乎為貴州開闢了一個解題思路。

利他,利己,茅臺讓美極致傳遞

白酒進入美時代,是茅臺集團對行業最新的研判。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雄軍在感恩“四老”中所説,要感恩老百姓對茅臺的支援和熱愛。而茅臺,也正通過自身的發展惠及社會,惠及他人,用一瓶美酒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這裡最核心的連結點,就是我們熟知的紅纓子高粱。歷經多次蒸煮、翻拌、發酵,千錘百煉之下,一粒粒高粱化身成為酒醅,散發出濃郁糧香、果香和茅臺酒獨特的發酵香,格外沁人心脾。

“紅纓子高粱吸水量低,耐蒸煮,不易糊化,相比之下,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後就被榨幹了。”茅臺人都知道,只有在赤水河周圍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生長的紅纓子高粱,才能釀製出品質卓越的茅臺酒,這也是茅臺酒“美”的原因之一。

為牢牢掌控茅臺酒用高粱種子戰略安全,3月19日,茅臺集團成立全省唯一集育、繁、推、研一體化的酒用高粱種子生産企業——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宣佈正式全面進入種業市場,佈局釀酒原料種子業務。

茅臺表示,以“為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育種作為企業的神聖使命,茅臺紅纓子公司保“紅纓子”高粱“根正苗紅”,確保茅臺酒永不變味。

而為了詳細、科學又明確地指導農戶種植高粱,《原料基地適用技術手冊》等培訓資料應運而生。如今高粱交售品質的標準,不少農戶都熟記於心。

一是幹,糧食水分含量不能過高;

二是凈,無蟲、無蟲蝕粒、無霉變粒、無病斑粒、無夾雜物、無破碎粒、無帶殼粒,且無農藥殘留等污染;

三是飽滿,千粒重需符合標準;

四無污染,不能在高粱生産和儲存過程中使用違禁物質,不能用水洗或用電(用火)炒高粱,不能在瀝青路面上晾曬高粱。

為了保證優質高粱的來源,茅臺在仁懷市及毗鄰地區建設高粱基地,釀酒所用的高粱全部來源於此。每年,有關部門都會對高粱基地進行全面檢查,對基地環境和高粱進行採樣檢測。

而羅啟勇等農戶都曉得要用有機肥,因為“它是從酒糟裏來的,用了能減少對土地的傷害”。在他們看來,高粱全身都是寶,除了高粱粒外,剝籽的高粱穗可以做掃帚,秸稈還可以賣給飼料廠。物盡其用,正是農戶們勤儉持家之道。

可以看出,無論是對茅臺還是農戶,這都是典型的“利他,利己”的發展思維。

作為白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茅臺在仁懷市、習水縣、金沙縣、播州區、匯川區等五縣、市、區規劃建設了98萬畝茅臺酒用高粱基地,年産能二十多萬噸,每年帶動近15萬農戶實現增收。而茅臺酒用高粱基地的標準化、規範化、品牌化建設,或將成為貴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之路上的一大因地制宜的範本。

高粱種植的背後,穩定的合作模式給農戶帶來了安心,保質的種植方式給農戶帶來了信心,可觀的交售收入給農戶帶來了開心。這也讓他們與腳下土地的關係愈加親密、和諧。而在一浪接一浪的高粱紅下,生活的佳釀正在調製中。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