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外交解凍”後,澳酒中國市場的破冰疑雲

發佈時間:2022-06-15 10:36:10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酒佬弟 | 責任編輯:君君

對於澳酒來説,無論何時,中國都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市場。

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與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馬勒斯舉行了會談。自2020年1月,中澳關係進入冰點以來,這是雙方高層官員兩年來的首次接觸。

從歷史意義來看,可大可小,但其確實達成了“外交解凍”的事實發生。本質上,“解凍”前後,分別對應了澳前總理莫裏森和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

曾經,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市場,因此外交冰封,雙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損失,澳大利亞顯然更難抵抗。

因此此事件得到了多方關注,有澳方媒體呼籲在中澳外交解凍基礎上,推進中澳貿易的恢復,其中澳酒對此期盼尤盛。不過,中方媒體卻發出了理性的聲音,如澳大利亞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變,還很難推進到此前的貿易繁榮。

那麼,聚焦點説,澳酒能否借勢完成中國市場的破冰?還是不得不繼續另尋中國外以外的出路?

澳酒希望回到中國

時間回到2020年的11月28日,中國商務部正式宣佈,對原産于澳大利亞的葡萄酒收取107.1%-212.1%不等的進口費用,這被視為是對澳葡萄酒反傾銷調查後的徵收反傾銷稅。

此前,中國是澳洲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場,澳洲每年出口到中國的葡萄酒價值高達10億澳元,這佔到了澳洲所有出口的葡萄酒的40%。

這一實錘,直接宣告了澳酒正在慢慢失去中國市場。

“高額的徵稅,意味著澳酒不要出口。”這是多位澳酒生産商、品牌商的看法,事實也確實如此,數據正在説明這一切。在上一財年中,儘管澳洲對新興市場的葡萄酒出口有所增加,但仍不能彌補對中國大陸出口量下降45%的損失。

如果説數據不能反映出全貌,在澳洲酒“撤出”中國的這兩年內,兩個代表性品牌從最初的僥倖心理到很快戰略轉移,充分説明瞭想要澳酒回到中國的期待。

其中一個,一是打造了收藏級醬酒;二是加速葡萄酒中國化,紮根于中國。

另一個品牌則是大名鼎鼎的富邑葡萄酒集團,在考察寧夏葡萄酒等産區後,最終做出了“奔赴國産化”的戰略轉折。日前宣佈,該項目將於2022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在中國釀造的奔富葡萄酒。

毫無疑問,這兩大品牌還擁有憑藉強大的品牌積澱和消費基礎,實現穩步國産化的優勢,對於大多數澳酒酒商和酒企來説,這條路顯然是難走的,更加需要依託于一個外交正常下的良好貿易環境,去獲得自然生長的市場空間。

以上是第一層理由,另一個理由則是澳洲葡萄酒外拓其他市場的收效不如預期。早在2020年12月,就曾有19個國家、超過200名議員發起“全球買澳洲葡萄酒運動”倡議,不過最終還是抵擋不住整體的頹勢。

根據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發佈的2021年出口數據,總出口總額下滑30%,出口總量創下了2004年以來新低。其中對華(包含香港澳門)出口額減少81%,對大陸直接下滑97%,意味著全面退出。

曙光與黑暗

根據澳媒《先驅太陽報》報道,由於澳洲葡萄酒失去了中國市場,疊加疫情影響,引起澳洲釀酒用葡萄價格大幅下跌40%,部分澳洲葡萄種植者或將面臨葡萄只能在地裏腐爛。

可以説,澳洲酒面臨著艱難的局面,能否回到中國市場是轉折的重要考量,但首先要看的“土壤”是一個正常的中澳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澳國防部長在新加坡與中國國防部長舉行了一對一會議,從本質上來看,確實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外交凍結”。天鵝釀酒集團CEO李衛第一時間就表達了積極的觀點,他認為,只要雙方能夠好好談,(澳酒的)曙光就來了。

有葡萄酒領域的專業媒體,就此事採訪還採訪了澳洲的上游酒莊主,不過其並不抱有積極心態,他説,“我希望葡萄酒能有一些改變,但我沒有信心。”

一正一反之間,顯然要説明的就是曙光與黑暗的不同結局,很難真正出現灰色地帶,因為對於國際貿易來説,只有明確的良好關係才是長久和穩定的保障。

此前,澳前總理莫裏森作為中澳關係破裂的始作俑者,其下臺並未第一時間為關係恢復帶來契機。新總理阿爾巴尼斯,雖然與莫裏森針鋒相對,但對華態度上並沒有大的轉變。中國在其宣誓就任數小時內就發去了賀信,但其在數周內並未回應,這顯然是“冷處理”,這也是澳洲酒莊主和多數持“黑暗”預測觀點人的主要理由。

不過,新任澳洲政府又在近段時間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除了雙方國防部長一對一會談,包括新任貿易部長也公開喊話,希望能和中國商務部長對話,明確表示:“中國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雙方都從我們的經濟關係中受益。”

相對於過去式的黑暗,似乎“曙光”又更加明確。

據多個時政類國際媒體和權威人士分析,澳大利亞現在的處境很困難,在被中國市場放棄後,無法找到替代市場,經濟受到了大幅影響,澳民眾叫苦不堪。為了緩解本國經濟,選擇與中國修復關係是當務之急,最起碼得把貿易關係重新“支棱”起來。

因此也可以看出,澳方主動緩解軍事摩擦,希望貿易破冰,並頻頻通過媒體釋放出相關消息,我們對此值得多幾分期待,不過這個速度和過程要加快,以阿根廷、智利等新世界的葡萄酒在加速進入中國,以實現對澳酒的“圍攻”和替代。

回到“中國市場”的概率

如果沒有2020年開始的外交停擺,澳酒作為中國本土市場受眾最大的進口酒,還會有一個巨大的成長空間。而現在要看的,除了回到中國的時間,更考驗的是“中國市場”的土壤是否還繼續優良。

我們的初步判斷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短期內很難回到過去。

葡萄酒很難控制中國市場,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2021年國産葡萄酒總産量為26.08萬千升、總銷售收入為90.27億元。2020年總産量為41.33萬千升、總銷售收入為100.21億元。而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數據,葡萄酒2021年累計進口額16.9億美元,同比下降7.4%。

雖然全球葡萄酒都面臨著産量下降、銷量下降、利潤下降的困境,但在中國市場卻尤為明顯,甚至到了超乎行業想像的地步。比如中國最大的葡萄酒市場廣東,去年就出現了30%的跌幅。

深層次看,相較于葡萄酒,白酒更加成為中國酒業消費者的主要選擇,其他烈酒品牌搶佔了精英消費群,而中國起勢的潮飲、果酒等則在搶佔新生消費群體,這將對葡萄酒包括進口酒在內,形成致命的的衝擊。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葡萄酒消費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更懂中國消費者習慣和文化的國産品牌,正在改變品質和品牌行銷方式,以張裕、長城、王朝等為代表的國産品牌出現了大幅增增長,以寧夏為核心的産區得到了更多國內消費者的認可。

與十年前相比,進口葡萄酒和國産葡萄酒也發生了身份轉換,此刻國産酒是進口酒在中國市場的“攔路虎”,國産酒正在以品質崛起、品牌崛起、産區崛起為特徵,成為中國市場的“擂主”。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