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青梅撬動佐餐酒新風口,梅見青梅酒和年輕人有多對味?

發佈時間:2020-07-24 15:11:11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亦可 | 責任編輯:劉珂延

2020,酒類市場風雲變幻,隨著“90後”及千禧後群體的崛起,酒類消費主體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刺激著供給側提供新的選擇。

此前,酒業市場由白酒、啤酒、葡萄酒三分天下,佔據近9成的份額,果酒只是眾多小品類之一。而今,當軟飲料果汁教育起來的年輕群體成為酒類消費新主流,傳統的白酒、黃酒及啤酒等品類,從口味上已經無法滿足這些人群的需求,反而低度豐富的果酒産品吸引力要大得多。

據統計,近兩年,在酒類市場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下,年輕人更親睞的洋酒和果酒,正以超過50%的銷售額增速搶“灌”消費者的酒杯。國內的新興果酒品牌迅猛發展,搶佔市場份額的同時,其商業化也仿佛被按上了加速鍵,從早年“玻璃酒缸泡水果”的刻板印象,跳脫到郊外草坪的野餐布上、年輕人的聚會裏、直播間的“買它”聲中,成為酒界新寵。

據《2014—2018中國果酒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果酒銷售額的年增長率為15%。潛力巨大的果酒市場,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賽道”。如何在大軍殺到之前搶佔新風口,梅見青梅酒的行銷策略或許能為這個行業提供參考。

四角度“微紀錄片”式TVC,解鎖梅見價值內涵

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消費的需求早已超越物品本身,情感、文化、故事等附加值也成為消費者做決定的重要因素。僅僅為大眾展現一款好喝的果酒,並不足以激發購買欲,還需要品牌理念承載的意義和情感。若能夠在大眾心中,一款産品與某種回憶或某個場景建立聯繫,那它在市場上就能和同質品建立區分度。

在這個夏天,梅見跑遍中國普寧、大理、廣州還有日本福井,從原料、文化、風味和工藝四個維度打造了一組頗具紀錄片氣息的TVC,並邀請了四位在各自領域都頗具權威的人物擔任“梅鑒”代表人,跨越時間和空間,從四個維度品鑒青梅酒,引出對好梅酒的定義,重新勾勒青梅酒的形象。

這組片子選用了比較符合年輕人喜好的清新格調,契合夏日氣息,不管是舒緩的節奏,還是恰到好處的留白和空鏡,足觀眾感受和想像的空間,在一眾宣傳“小片”中,讓人眼前一亮。

“一杯好梅酒前,先要有一顆好青梅。”沒有百科式介紹,沒有官腔配音,只有主人公聊天般的語氣和接地氣的潮普,以當地視角介紹普寧人的“驕傲”——軟枝大粒梅。“要怎麼樣挑選一顆好的青梅?核要小、肉要厚、既有酸又不能太高。”

“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嚴謹工藝,造就一杯好梅酒。”雖然青梅酒源於中國,但是現今提起梅酒,想起的卻多是日本品牌。於是,梅見將自己的市場洞察巧妙的呈現在片子裏,通過對比中日梅酒的同時,展示中國青梅酒的獨特口感,以日本梅酒釀酒大師的口感體驗,闡述梅見在傳統糖漬工藝和現代配製工藝的融合下的穩定風味。

“一杯好梅酒,應該是可以搭配千變萬化的中國菜的。”當這些能勾起大眾食欲的畫面聚集在一起,除了分泌的唾液,還有對清爽體驗的渴望。面對複雜多變的中國菜來説,口感酸甜清爽的梅見可以激發每種菜肴的特性,多飲不膩柔和清爽,大開大闔的濃烈味道也能在一口青梅酒裏瞬間被平復。片中梅見設置了極具代入感的佐餐場景,好友碰杯,展現青梅酒清冽酸甜口感與餐桌的包容性的同時,也頗具人情味。

青梅酒流傳千年,但在今天大眾提到青梅酒總有些距離感,要想讓青梅酒貼近大眾,必須喚醒大眾的文化記憶。“一款好的青梅酒,應該是有中國文化和記憶的。”梅見通過書法、典故等文化元素,著力呈現出青梅酒背後歲月的厚重感與歷史感。

從根本上來看,這組TVC與一般“不同”絕不止是在展示青梅酒的美學,更表現在行銷的思維之上。消費者不會改變自己喜好和習慣,去嘗試並不熟悉的事物,既然如此,梅見何不主動向他們靠近?既然消費者們追求的已不僅是單純的酒,而是一種記憶、情感、文化,梅見何不迎合消費者這些內心需求呢?

在快消娛樂化的當下,這種潤物無聲的力量,往往更能與大眾共情共鳴,或許這就是這組前期並無過多宣傳鋪陳的片子能在短短一週內斬獲近200萬播放量的直接原因,貼近大眾是一切行銷的核心。

多圈層KOL全域覆蓋,梅見領頭青梅酒“品類教育”

這組讓青梅酒從雲端走近大眾的品牌TVC,也具備了裂變能力,撬動了品牌的後續傳播。在從四個角度喚起受眾興趣與認知之後,如何激發消費者的Desire最終實現Action,考驗的是梅見對於消費驅動心理和資訊接收習慣的把握。

而梅見的下一步則是通過美食類、酒類、文化類等不同領域KOL,橫跨微信、微網志、知乎多個平臺,對品牌TVC進行多角度的內容輸出和曝光,實現品牌傳播的週邊助攻。這種延長傳播鏈條、加入KOL造勢破壁的做法,助力梅見製造出橫跨圈層的品牌影響力。

梅見的傳播鋪排也是主要圍繞TVC主題進行,KOL在挖掘原料、工藝、風味、文化四個方向的知識和內容時,聚焦某一領域,在基本資訊上,憑藉積累提供和補充了更多足夠的優質內容,為梅見背書。畢竟就TVC而言,可以引大眾共鳴是一方面,一分鐘能承載的資訊量實在有限。而梅見在提供了KOL角度的同時,也給予了充足的發揮空間,讓他們可以完成知識的深度穿透,豐富品牌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這四個方向中,風味篇也可洞察到梅見打造中國佐餐酒的野心,在以白酒和啤酒為主的的市場裏,更多的情況是下酒菜配酒,而非以酒佐餐,中國佐餐酒市場尚有大片空白。 

而梅見在這次行銷中便瞄準了這個新風口,著力為青梅酒打造佐餐酒的形象,在餐桌上打響品牌名號。不管是在TVC中強調梅見風味適合佐餐,還是聯手KOL為青梅酒構建多個餐桌場景,都可以看出梅見在打造中國佐餐酒時的細緻與用心。

梅見在此次搶灘佐餐酒市場的傳播中,有著精準的指向:安利青梅酒的搭配時用的多是火鍋、燒烤、小龍蝦等年輕人喜歡、口味較為刺激的菜式;場景多見為好友聚餐。一般而言,日常佐餐用酒更多的是朋友間拿來分享自己的“好東西”,特別是對於追求個性化口感的消費者而言。因此,想要打造佐餐酒形象,比起時下熱門的“微醺”“獨酌”,多人場景確實要更為合適。

除此之外,梅見傳播的一大亮點在於貼合年輕群體的創新形式。90後相對來説是更追求個性化和小眾性的一代,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同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想要吸引該群體,比起循規蹈矩,更要出新,而梅見也將消費群體洞察放入此次行銷中。由於青梅酒歷史本身就自帶厚重感,若度把控不好,便容易陷入説教的僵局。為了把內容做得更有趣,梅見除了常見的圖文,還做出了些新的嘗試,比如和b站知名UP主合作,借助博主優質的PGC創造力,打造古人動畫,植入梅見。

片中人物從酒一路聊到青梅酒,誇張的表情和符合人物色彩的配音保證了趣味性的同時,內容厚度卻不減,各種詩詞典故玩得飛起,給足了話題度。

此外,梅見還嘗試和公眾號合作原創條漫,以青梅的視角展開故事,從青梅到青梅酒,在講述青梅古今故事的同時,也保證了科普度。

“社群+朋友圈”私域流量安利,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青梅酒

“私域流量”可以説從2019一路火到2020,相對公域流量的壟斷性和成本而言,其免費和自主掌控對企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畢竟沒有人願意“多花錢”。梅見也洞察到了這一點,並嘗試將其融入到自己傳播中,除了KOL內容發佈帶來的影響力,其粉絲社團的安利,以及朋友圈傳播,也納入到了傳播的嘗試中。

KOL粉絲社群傳播

除此之外,官博分階段上線了多個話題,鼓勵大眾分享對青梅酒的印象。前期的話題#好久沒見#取自“好酒梅見”的諧音,基本場景設在朋友重聚,産出的內容也多是聚餐,將梅見置於佐餐酒的位置;#記憶中的青梅酒#,傳播影片的同時,關聯大眾對青梅酒的記憶;後期在積累了一定傳播度後,以“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青梅酒”為主題,觀察大眾這這一場“品類教育”後對青梅酒印象的變化。

有就話題發酵來看,大眾對青梅酒確實有新的認知。有的人是第一次知道青梅酒,有的人才了解到青梅酒是來源於中國,原來中國也有優質青梅酒,有的人才發現原來青梅酒文化這麼悠長,原來有這麼多人喜歡喝青梅酒。當大眾目光開始聚集到青梅酒身上,青梅酒才算是從雲端走近了人們的生活。

梅見瞄準佐餐酒市場新風口,社交媒體聲量和銷量雙贏

在剛剛結束的618,梅見便以黑馬之勢拿下618果酒品類雙第一。

雖然果酒市場還不算大,但這個池子裏早已有各種電商品牌佔坑,天貓果酒sku至少5000多個,很多品牌深耕多年,卻仍籍籍無名。而梅見從出道到登頂,只花了半年時間,甚至在618前一小時,成交額便超去年雙十一全天。這個成績,給“有品類無品牌”果酒市場打了一劑振奮劑。

儘管已經取得足以成為業界談資的成績,梅見卻並未採取很多品牌的常規做法:乘勝追擊,將重心放在下一輪銷量新高,而是給大眾精心部署了這場以青梅酒為主角的品類教育,開啟了以“品鑒·梅見”為主題的一輪宣傳。

從清新TVC、KOL全面覆蓋,到私域流量的運用、社交話題的深度互動,梅見將以TVC為支點,作為傳播核心,整合線上多渠道資源,撬動了一場內容豐富的“品類教育”;而豐富的社交互動,在了解大眾看法、獲得資訊的同時,也為大眾“了解—興趣—嘗試”的勢能找到一個品牌轉化的出口,更贏得社交媒體聲量和産品銷售潛力的雙效增長。

前不久,李佳琦在直播間也為梅見青梅酒打call,從口味到多種飲法都獲大讚,短短5分鐘內就賣出了10萬瓶。

最後,隨著果酒品類上升期的持續,國內佐餐酒市場也將逐漸進入加速期,整個酒水行業的品牌化都會得到大踏步的提升,而且這種提升將會推動果酒的發展軌跡逐漸變得不同於傳統老酒高價值化發展軌跡。梅見已經領頭走出了第一步,就青梅酒品牌化進行了深度的傳播,讓品牌貼合消費者,同時著力構建佐餐場景,為果酒的定位提供了新的參考。從整個果酒的發展成熟度來看,未來的果酒品類還將會有各種貼合消費者的“個性化新品牌”大量誕生,如何進行品牌打造是所有新興小酒應該瞄準的方向。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