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窖池:成就五糧液非凡品質和生命力

發佈時間:2020-05-12 15:13:29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楊波 | 責任編輯:劉珂延

“我是聞著五糧液的酒香長大的。”“五糧液的釀酒師傅常來我的店裏理髮。”“我煮的燃面,五糧液的釀酒師傅吃了很多年了。”……

坐落在宜賓老城區的五糧液長髮升釀酒老作坊,周邊居住著很多市民,他們對這個至少652歲的“鄰居”,平常心對待。長髮升老作坊裏,五糧液的釀酒工人,守著數百年曆史的“國寶”古窖池勞作,日復一日,用心釀造。

自明朝開國之年以來,未曾間斷使用的五糧液古窖池裏,窖泥中佈滿了數以億萬計且比例和結構科學合理的有益功能微生物,這神奇的古窖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活文物”收藏。久遠的歷史神秘感,總是吸引著許多好酒之人慕名而來參觀。不只是“長髮升”。散佈在宜賓老城區裏的“利川永”“鐘三和”“張萬和”“聽月樓”“劉鼎興”“全恒昌”“天錫福”等釀酒老作坊,低調而樸實無華的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遠方來客訴説著悠久的中國白酒文化,訴説著五糧液深厚的歷史底蘊。

長髮升老作坊,在岷江河畔的鼓樓街,明清建築風格,曾是典型的“前店後坊”,樓下經營,樓上住人。在這裡,你能看到最古老的釀酒場所,和傳承了數代人的傳統釀造技藝。

長髮升老作坊,清代名叫“敘府尹長髮升大曲燒房”,民國時期叫“敘府尹長髮升大曲作坊”,酒坊中的古窖,最老的已有652年窖齡,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並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

長髮升老作坊臨街而立,一樓一底,是今天五糧液501釀酒車間組成之一,這裡釀出的酒優質品率極高,絕大部分作為五糧液調味酒使用。不光窖泥裏,作坊內的柱子上、墻壁上也爬滿了古窖池繁衍馴化了無數代的“看不見的釀酒工人”——微生物。每天,釀酒師傅分班次在裏面作業,他們釀酒技藝精湛,採用最地道的“純手工”傳統釀造工藝,釀造出最醇香的五糧美酒。

早上,釀酒師傅起糟、上甄、出酒、拌曲、入窖……他們幾乎都是由師傅手把手傳承,用獨特的釀酒語言交流。比如,“今天要燉牛肉了”,意味著他們準備精作特級酒了;“打到油田了”,意味著窖池釀出了高産量的好酒。

下午,釀酒師傅在下班後,往往順便在作坊不遠的攤位上,買些菜回家做飯,飯後與朋友聊天、喝酒,生活和大眾完全沒有兩樣。他們從不覺得自己多了不起,一心想著的只是多釀些好酒,安安心心,滋滋潤潤地過著平靜、安寧的好日子。

在宜賓老城區長春街的利川永老作坊,這裡曾經的作坊主鄧子均大義獻出神秘的“陳氏秘方”,為五糧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利川永”附近聚集著“全恒昌”“天錫福”等老作坊,這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臨近宜賓市第八中學,街區內還保留著宜賓城最古老的生活痕跡,柴米油鹽醬醋茶,各種副食和服務小店散佈各處,老街坊們各忙各的,彼此服務又互不影響。

位於劉臣街的張萬和老作坊門口經常有老太太賣菜、賣鴨蛋、雞蛋。街上的人,有打牌的,有買菜的,有喝茶曬太陽的,還有送小孩上學的,生活井然有序;而透過青瓦白墻和重重樹影,遙遙能望見五糧液釀造的地方,師傅們在繁忙勞作,酒香順著窗戶、瓦縫飄散出來,讓街巷更有生活氣息了,似乎古戎州千百年來的生活都停留在了這裡。

在“長髮升”“利川永”老作坊的門口,濃郁醇厚的酒香,仿佛讓人聽到往昔歲月的划拳聲。不知多少代宜賓人,伴著五糧釀造的美酒長大,修房子、考秀才、娶妻生子要喝;馬幫、船長應酬、袍哥人家説事、商幫聚會要喝。明清時期,敘州府宜賓城釀的美酒,改土歸流,安撫犒賞土司喝過;湖廣填四川的開拓者喝過;雲南的銅礦商人、自貢的鹽業商人喝過;護國討袁的軍人喝過;抗日戰爭時期,遷來李莊的同濟大學老師和各界名流喝過……

宜賓的酒從歷史中走來,宜賓的空氣中瀰漫著酒香,飯桌上蘊含著酒味,其神、其態、其韻、其味,已深入千家萬戶。宜賓老城區的五糧液釀酒老作坊雖小,但卻像一個楔子,楔進了歷史的深處,楔進了宜賓人的血脈基因,讓酒文化和酒都人民的熱情深入骨髓。

這些老作坊,沒有“束之高閣”被單純地當作遺跡來對待,而是保持生産,和城市融為一體,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命力愈發蓬勃。

酒融于浩瀚的歷史,融于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中國酒都”的無窮魅力。融入宜賓城的這些老作坊,彰顯著五糧液的卓越品質和生命力。

一棵樹能長多高,取決於它的根有多深。有著4000多年釀酒史的宜賓、有著652年連續不間斷生産的古窖池,為已經跨越千億台階的五糧液紮下了深根,為這個民族品牌的發展提供了積澱。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