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四講——劉艷:中國酒具知多少之金蓮杯

發佈時間:2020-04-07 16:02:35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亦可 | 責任編輯:劉珂延

4月3日晚8:30,由中國網·中國酒頻道主辦、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五林教授發起的《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四講——《中國酒具知多少之金蓮杯》圓滿結束。

本期,我們邀請到來自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劉艷副教授做客直播間。劉艷副教授圍繞中國酒具的相關知識,重點介紹了金蓮杯的起源。

(劉艷副教授正在直播中)

直播一開始,劉艷副教授便用圖片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幾款有代表性的酒具。酒具奇特的造型以及有意思的名字,瞬間激發起了大家對中國酒具的興趣。

【觚(gū)】:中國古代飲酒器和禮器,作用相當於酒杯,初見於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觶(zhì)】:古時飲酒用的器皿,青銅制,盛行于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爵(jué)】:古代飲酒的器皿,盛行于夏商,西周時期已經少見,但其得名是宋代的事情。宋人好古,在收藏、梳理古物時,看到這種酒器狀如振翅欲飛的羽雀,遂取其諧音,命名為爵,其夏商時期的確切名稱反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三寸金蓮,指古代社會女人的小腳。這一説法,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那麼,為什麼是三寸?為什麼是金蓮?

纏足的起源至今沒有準確的考證,流傳甚廣的説法是源自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雖是成功的詞人,卻也是個失敗的皇帝。傳説,一次李煜與窅娘(宮嬪)同遊禦花園,李煜見滿塘婷婷的荷葉搖曳,突發妙想,對窅娘道,若有人腳似紅菱于蓮花上舞蹈,豈不妙哉美哉。誰知説者無心,聽者卻上了心。

窅娘為報李煜知遇寵愛之恩,便開始以帛裹腳,經過漫長痛苦的過程,生生裹出一雙三寸“紅菱”。李煜自是喜歡異常,也對窅娘越發寵幸有加。於是,宮女競相模倣;於是,民間也競相模倣。

最終形成裹腳風俗。南唐以下,女人的腳丫子就不再屬於自己的了,它成了男人的玩物。中國女人的小腳乾脆就獲得了一個無比美妙的雅號,叫“三寸金蓮”。“三寸金蓮”曾經一度成為我漢族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直播中,劉艷副教授還講到歷史上許多名人偏愛“三寸金蓮”的故事,頗為有趣。纏足産生於一個男人畸形的喜好,之後又深得男人的追捧,甚至許多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大加讚美。但,事實上,這樣畸形的審美觀念映射出是男女不平等的關係。

 

 

元朝末年,浙江有個文學家叫楊維楨,是拿妓鞋當酒杯的第一人。

這種説法,在元末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有記載:“楊鐵崖耿好聲色,每于筵間見歌兒舞女有纏足纖小者,則脫其鞋載盞以行酒,謂之‘金蓮杯’。”

但“盞以行酒”不是這麼解釋的,楊維楨的做法是把酒杯放在小鞋裏,把小鞋當成了杯托。

金蓮杯對於楊維楨,是表達自己憤世的一種姿態,其行為雖然被後人詬病,但是,也許是一種宿命,背後隱藏著常人無法想像的淒楚和辛酸。

在元朝末年,元代規定了很多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尤其是文人的地位非常低,導致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的社會階層的分化。

所以,文人多寄情于詩酒聲色,楊維楨也不例外,懷才不遇的疼痛,生不逢時的憂憤。

酒,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喝酒人內心情感的出口,或快樂或開心或痛苦或困惑,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金蓮杯。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