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講——郭五林:酒以消憂 一瓢酒足以慰風塵

發佈時間:2020-03-17 15:06:38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亦可 | 責任編輯:劉珂延

3月11日晚,由中國網·中國酒頻道主辦、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五林教授發起並主持的《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講——《酒以消優》圓滿結束。直播中,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郭五林教授,以講故事的方式,從古至今貫通了酒中的憂愁文化。

魯迅三味書屋、東方朔怪哉、曹操唯有杜康、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酒是那些詩人靈感來源的動力,喜也喝酒,愁更喝酒,喜時喝酒更添暢快,愁時喝酒,愁就化作心頭的一種排解之力,化作詩句,化作力量噴涌而出。

酒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傳統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郭五林教授在直播中不僅分享了酒文化歷史故事,還邀請了行業權威、學術專家,現場為觀眾科普中國酒文化知識。

為了讓廣大酒類從業者和愛好者更好的理解相關酒文化故事,現將講座參考引用文獻摘錄如下:(部分)

魯迅心中的怪哉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關“怪哉蟲”的節錄:

“不知從那裏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説。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

先生的回答卻是"不知道"並且以不高興的臉色來回答的,這嚇得魯迅在私塾中再也沒有問先生這類似的問題,同時也讓魯迅知道了"做學生的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先生)淵博的宿儒,絕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説而已。

東方朔酒以消憂

這一傳説見《太平廣記》卷四七三引《東方朔傳》。

原文: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係無辜,眾庶悉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

譯文

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一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但)隨從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於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這是什麼),東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因為)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嘆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的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果然(是這樣)。武帝又問;“那怎麼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所以用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因此漢武帝叫人把怪哉蟲放在酒中,一會兒,蟲子果然消失了。

有些書上説這種動物身體能動但無法離開原牛,是一種牛,我想,這應當是我們小時候所説的地牯牛的幼蟲吧。農村80後和90後小孩小時候沒有什麼好玩的,各種小動物就成了我們玩樂的對象。記得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去挖一種特別小的蟲,它特別小,都是藏在一個個下陷的沙土坑裏,要用細棍一點一點才能刨出來。

這個東西學名叫蟻獅,有的地方也叫“土牛”“倒刺”“沙猴”“沙牛”“金沙牛”“沙雞”“老籠子”“沙王八”“地牯牛”“縮縮”或“老倒”。這個東西可是肉食性昆蟲,它製造的一個個小沙坑就是用來誘捕其他昆蟲的。

但是,它的這種捕獵方式確實比較落後,完全是守株待兔,有時候幾天都等不來一個獵物。但是這東西的生命力極強,它能一年不吃不喝,等到第二年的夏天就結蛹羽化,變成蟻蛉飛走了。小時候,我們在手裏放上沙子,再把它放到手掌心,一會兒它就鑽到沙子底下去了,只會覺得我們手心癢癢的,很舒服。

據説,蟻獅還能入藥,藥用價值也很高,能治療消化不良、腹瀉、結石、高血壓和中耳炎等病症。現在有很多人認識到了它的價值,紛紛到農村去收購,但是這東西很稀缺,有的人出3000元一斤都買不到。目前淘寶上的價格已經到了60元-80元10克,相當於3000-4000元一斤!

東方朔講解《怪哉蟲》委婉勸告漢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殘害無辜。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

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于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刺史劉馥説,此歌不祥。曹操乘醉,將他用槊刺死。果不出所料,曹操樂極生悲。赤壁一戰,險些丟了性命。

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的風格。

點絳唇·蹴罷鞦韆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淒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説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説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説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賦比興了,直截了當地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空空蕩蕩無主張,冷冷清清好淒涼,悲悲慘慘好心傷。一時覺暖一時覺涼,身子如何得休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不認當年舊同鄉。菊花委地盡枯黃,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採摘?守著窗前挨時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説的夠?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慼慼。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