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跨界能玩出品牌IP化?

發佈時間:2019-11-04 16:21:54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安小妮 | 責任編輯:劉珂延


9月,宜賓。《川酒國際化宣傳行銷專題研討會》召開前,我與宜賓當地酒企負責人吃飯,席間,一大學教授拿出香煙分與他人。這本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但品嘗後,竟發現這款香煙是白酒味的。可見,白酒跨界滲透早已無處不在。

説起跨界,這些年屢見不鮮,大白兔進軍了日化品牌、旺旺搞起了服裝品牌、連洽洽都出了面膜。在此背景下,白酒行業玩跨界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在這風風火火的外表下,跨界效果究竟怎樣?頻繁跨界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焦慮與野心?

01跨界的本質是行銷

9月2日,江小白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陶石泉在個人微網志上“官宣”江小白將與雪碧推出聯名混調産品。隨後,在可口可樂天貓旗艦店內,江小白x雪碧聯名産品在其網店發售。其中一款為雪碧白酒檸檬風味汽水,4瓶組合銷售;另一款産品則是江小白與雪碧聯名限量禮盒,包含了一瓶300毫升裝的檸檬氣泡酒與一瓶200毫升裝的白酒風味雪碧。

在江小白官宣與雪碧聯名的同一天,瀘州老窖官方微網志發博稱“一直很尊重雪糕,沒去冰,沒去糖,加了一點瀘州老窖”,宣佈和鐘薛高聯手推出“斷片”雪糕。9月9日,該雪糕套裝正式開賣。要吃到這款雪糕,必須在鐘薛高天貓旗艦店內購買相應的10支套裝,內含3支“斷片”、3支特牛乳雪糕以及4支絲絨可可雪糕,定價132元。

以上兩個案例只是今年白酒行業跨界行銷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9月下旬江小白與雪碧聯名限量禮盒就已經下架了。瀘州老窖“斷片”雪糕則在9月11日便售完下架,且暫時不會補貨。值得注意的是,該款聯名雪糕並未在瀘州老窖的銷售渠道發售。對此,瀘州老窖方面回應稱,“斷片”雪糕推出之初採用的就是“饑餓行銷”模式。

購買過江小白與雪碧聯名限量禮盒的消費者説,”看起來很高端的樣子,喝起來也就那麼回事。”而購買“斷片”雪糕的消費者則笑稱,“吃了這雪糕會不會被查酒駕?”

由此可見,跨界的本質是行銷。

應運而生的跨界産品,只需“貌美如花”登上各大媒體頭條,收穫關注即可,無須對産品銷量與口碑負責。

02跨界背後是品牌的焦慮

每次跨界,品牌都希望收穫刷屏效果,但博人眼球的行銷上用力過猛,傳遞出來的未必是好信號。白酒企業頻繁跨界“不務正業”,其背後實則是品牌深深的焦慮。這些焦慮來源於,消費主力年輕化,來源於品牌沒有好故事好內容。

在《2018年中國白酒市場分析報告》中,提到白酒消費主力由最初的政務消費轉向個人消費與商務消費。同時,白酒的主力消費群體從70後開始轉向於80後,且90後正在加入。而這些新型消費群體與先前的50後、60後在消費選擇、消費場景、消費模式的選擇上也都大為不同。

“年輕人市場”都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詞彙,跨界便成了白酒企業品牌行銷中是一個重要(常規)的手段。

説到底,雖然許多白酒品牌歷史悠久,呼聲很大,並不意味著這些品牌正春風得意。連“國貨之王”老乾媽都在面臨各類網紅醬的競爭,近年來被爆出銷量下滑。白酒企業面臨著各種品牌擴張、品類擴張、品牌老化的難題,這可能才是它們迫不得已出來搞事情的原因。 

03跨界是為了打造IP

頻繁玩跨界是為了在“年輕人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更是為了彌補品牌當下的情感(內容)缺失。細心一點,不難發現,白酒企業的大多數跨界行銷事件都會打上“打造新IP”、“已顯現先IP”等標簽。顯然,跨界産品是什麼不重要,跨界只是手段,企業最終目的是為了打造屬於自己的IP。

為什麼企業想要打造新IP,甚至想用IP替換品牌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品牌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的産值過剩。在填不飽肚子的時候,誰也不會去挑挑揀揀。可當一樣的東西,東家有西家也有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到底哪家好?這個時候,品牌就出現了。如“王大嘴剪刀“這種有品牌的店,就會勝過村口那家沒有招牌的攤位。

所以,品牌最大的功用是降低人們選擇的成本。但是,當下的人類社會産值不是過剩,而是擁擠了。當一條街上所有的産品都有了品牌,且不僅品質好還各具特色時,品牌存在的意義就被削弱了。

智德葡萄酒策劃機構主席王德惠説:“白酒進入到寡頭化,不是區域名牌企業、不是頭部企業就沒有競爭力,要麼被別人幹掉,被別人收掉。當然小而美的企業依然存在。”

這個時候IP出現了,雖然無法準確定義什麼是IP,但IP卻有幾個鮮明的優勢,讓品牌黯然失色。品牌IP化,進入了各大酒企的視野。

我們通常把品牌方稱之為”金主“,就是因為品牌需要外部流量去支撐自己的銷量,常常是掏錢的角色。而IP則稱之為”金礦“,就是因為IP不需要自動去尋找外部流量,它自帶流量,它的成長方式便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流量,從而進入自己的流量池。

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是利益為主感情為輔,又或者沒有感情。IP與消費者的關係,則是感情為主利益為輔,更甚者不需要考慮利益關係的。品牌的信任是靠公平交換,而IP的信任是靠心靈依附而存在。


04跨界玩的再牛也成不了IP

IP固然好,但如果從品牌蛻變成IP,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是你頻繁玩跨界就可以打造成的。

雖説跨界是手段,行銷是目的,但為了行銷而強行跨界,則難免有南轅北轍的嫌疑。跨界還是要“以産品為導向”,要與企業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有關,否則噱頭越大,越容易出界,那就得不償失了。

如,2002年,文化帝國星巴克在美國將咖啡與電影、音樂的跨界體驗就被指出完全背離了星巴克輕鬆的宗旨,甚至導致了首席執行官的卸任。就連《變形金剛4》中,鴨脖子和舒化奶的出現也被指生拉硬套而褒貶不一,重慶武隆天坑景區更是因為露出的訊息有誤而差點與劇組對簿公堂。可見跨界行銷也並不是一劑可以包治百病的良藥,玩不好甚至可能引火燒身。

那麼品牌如何打造自己的IP?

全世界最成功的IP製造商——漫威和迪士尼,他們製造IP的秘密早已出現在各種報道裏,簡單來説,只有三個環節:角色、故事和價值觀。看上去並不難,但如果進入到操作層,就有了太多的技巧。

用IP改造品牌,是企業想打破行業壁壘、打破企業增長瓶頸,甚至跨界生長。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首先需要清醒的認識,想做IP化轉型,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其次,IP不是一個立馬就能變現的産物,是需要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容資産,才可能成為IP;第三,IP的打造不是靠鋪天蓋地的推廣,不是靠跨界行銷博眼球,而是需要造浪,製造持續的熱門內容,讓IP的浪潮把用戶捲入其中。

05“品牌IP化”很美路更難

無論是江小白與雪碧的跨界,還是瀘州老窖與鐘薛高的強強聯手,在這波熱熱鬧鬧的跨界行銷中,收穫了一時的“頭條”,可喧囂過後,冷冷清清,與IP毫無瓜葛。當然,也有不少聰明的酒企知道,品牌IP化沒有那麼簡單。所以,跨界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日常行銷方式而已,而真正打造IP的行為,則沉澱到做論壇,做文化節……等等更“厚重”的活動去。

這,是可以有的。跨界行銷也是可以有,但請找準用戶的需求,切記跨界不是出界。“品牌IP化”看似簡單,可對很多酒企而言,你跨界行銷玩的越6,越有可能成不了IP。刷屏喧囂過後,不僅要面對狼藉的現實,還要面臨大眾審美疲憊的風險與倦怠。

在中國白酒行業,能稱得上IP的,僅有茅臺一個。你很難找到第二家這樣的公司了:不需要代言人,不需要廣告和發佈會,也不需要貶低友商蹭熱點。趕上供貨緊張時,每放一批貨都會秒光。沒有官網社區,粉絲們就自發在貼吧、微信群裏聚集,不分日夜討論著關於它的一切。

而這,便是各大酒企希望通過品牌IP化去實現的一個美好願望。

參考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白酒業掀跨界合作新風潮能否讓年輕消費者“上頭”?》

中國公關網:《跨界行銷的得失分析》

梁將軍:《別做夢了,你的品牌成不了IP》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