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婭:中國葡萄酒教育應該讓葡萄酒褪去神秘外衣

發佈時間:2019-07-26 16:44:19 | 來源:中國網中國酒 | 作者:中國網中國酒團隊 | 責任編輯:岳潤芝

張春婭中國葡萄酒教育應該讓葡萄酒褪去神秘外衣

 

 


(張春婭係國家一級品酒師、高級釀酒師中國食品發酵工藝研究院葡萄酒研究中心顧問、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副秘書長。這篇講稿,是張春婭在第十九屆葡界論壇上的發言。)

 


一直以來,葡萄酒被教育成很神秘的商品,從種植到釀造,從飲用到體驗。葡萄酒應不應該褪去神秘的外衣,回歸葡萄酒的本質?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我作《品酒師》授課老師2007從寧夏(選拔寧夏自治省級品酒師及品酒師技能大賽)開始的,至今12。這期間,我參與了國內很多國家品酒師培訓班的授課,以及《中國葡萄酒課程》的各地巡講、《葡萄酒大師班》的授課。


在這一參與過程中,我體會到了中國葡萄酒教育有下面6轉變培訓群體,從少量的生産人員,逐漸轉移大量的消費愛好者;單純為了一本證書真正了解享受葡萄酒從專業的種植釀造人員為主品酒配餐人員的加入;從為了健康而飲用葡萄酒的學説,到飲用葡萄酒更多是給人愉悅體會;從知名國家品牌,到小眾及更多酒種年幾次開班到各地、各種葡萄酒培訓雨後般開班。


隨著我國葡萄酒消費量越來越消費群體越來越趨向於大眾,葡萄酒也越來越顯得重要



葡萄酒本質一種給人愉悅的飲品“喝個明白是基本要求。前些日子,我剛好參加了喀秋莎的明眸——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14探索之旅。我做了一個試驗,第一天講了葡萄酒們的是愉悅’的課。當天晚上品嘗了摩爾多瓦的葡萄酒喝了後,大家都感到了一輩子酒這次算是喝明白了以前不喝酒的現在喜歡也了葡萄酒。團説,葡萄酒就記住了愉悅兩個字。由此,旅行團改名摩烏白愉悅”。沿途的品酒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旅遊內容。諮詢國産葡萄酒的區別與,成每天的話題當地的酒配當地的菜,中國的配中國的菜,成了最容易記住詞語


這幾年中,我們(我和郭松泉先生)以葡萄酒“重綢之路為主題,從東歐、中歐、西歐北歐國家,到東亞、中亞、西亞國家,再到南非洲不論豪華飯店,還路邊小館不論是大型超市,還是百姓集,見到3~5歐元及以下(不40人民幣的葡萄酒比比皆是10歐元(80元人民幣)的葡萄酒已屬中高檔酒了。物美價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


沒有一處像我們地方和經銷商宣傳的那麼“高貴”、神秘對人體麼保健,也沒有一處內有些産品包括進口産品)那樣不可攀的豪華包裝“米珠薪內現象。這不正常現象,阻礙了這平常而又健康愉悅飲品在中國餐桌上的享用。


我認為:葡萄酒教育應因培訓對象而異。專業品酒師培訓,按部就班;消費者培養需接“地”。針對我國消費群體、係、人群喜好飲食習性等,把葡萄酒品嘗理論,轉換飲用地方方言”;把葡萄酒的空洞知識轉換成消費者的切實體驗。



一句話:葡萄酒是利用不與糧食荒山野嶺種植,屬於農産品深加工的産品;是適度飲用有益健康的愉悅飲品


葡萄酒教育及葡萄酒,應該褪神秘外衣,回歸大眾餐桌;應以適應消費需求,迎合消費者喜愛為目的;以所值”,來贏得葡萄酒市場。


到葡萄酒教育,我還另外談一點體會2018年的3月中我參加2018首屆白酒核心産區遊學”。


這些學員中,有很多是葡萄酒愛好者。我作為一葡萄酒專家”,自費深入學習白酒知識(這以後我作為觀察員被邀請)。在白酒資深老師的教學中加入了我的葡萄酒品嘗方法與描述,獲得了大家的歡迎,同時我也受益


這兩年,舉辦遊學活動的公司還多次辦白酒及葡萄酒的遊學活動。在遊學中他們融合了白酒品嘗“洋品嘗與葡萄酒品嘗方法以及描述、體驗又由於學中有茶專家的加入,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描述了自己的體會


種學習不是單調的、抽象的、枯燥的或是所課堂上的互動有趣,而是立體的、現場交流的特別是當地的歷史、風景餐飲結合,給予學員方位的體驗。而事後的群平臺更是在遊學感情融合的基礎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諮詢(學員中有行銷專家、電腦專家、策劃專家、企業家等


從與各路學員的接觸中,我得出結論:未來書本教育會被淡化,而越來越多的類消費者,更喜歡深入到酒企,感受葡萄現場的氛圍,去與釀酒師面對面交流,感受理解不同酒帶來的體驗與熱情


消費者不是只一種酒,果露白啤酒都會接觸需要有綜合知識在學員中,很多是學習了白酒又學葡萄酒清酒的跨行業人員他們消費者的引領者他們用消費者的帶動了一大批酒類愛好者


管是主辦單位,還是協辦單位舉辦葡萄酒培訓班,也不是所謂的大師班或推介酒會,學員拿證只是這個班的開始需要售後”服務,以幫助消費者愉悅找到自己喜歡的好酒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