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雲

發佈時間:2018-08-10 15:55:2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龔靜染 | 責任編輯:唐珂

  

繪圖/羅樂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流寓在蜀期間是他一生最為重要的時期,而這跟青城縣也有不少關聯。他曾在登青城山後寫過一首叫《丈人山》的詩,他在題名中附加了一句“山在青城縣北,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的話,説明他對青城縣非常熟悉,以青城人自居。他在詩中寫道: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要知道,當時的青城山就在青城縣境內,為其所轄。杜甫既然自稱“青城客”,當然不鄙視這個偏僻的鄉野之地,並對那裏的山水心生敬意,這説明杜甫對這個青城縣一定非常熟悉,其行蹤也與青城縣多有瓜連。事實是這樣的嗎?


  確是如此,宋人魯訔在《杜工部年譜》中説杜甫49歲時雖然住在浣花溪,但常去青城縣,“公寓浣花,雖有江山之適,羈旅牢落之思未免,故二年之間有赴青城縣。”


  


  杯中之意鳴鞭走送憐漁父


  杜甫與青城縣的緣分來自於唐朝廣德年間,當時劍南節度使嚴武鎮蜀,他很賞識杜甫,便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也就是當了嚴武的參謀。杜甫入蜀暫得安息之地,嚴武對他頗為照顧,此人也喜歡喝酒吟詩,經常去看望杜甫,去的時候自然會帶上酒肉,兩人會好好喝上一回。杜甫曾經在《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一詩中寫道:“竹裏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這説的是嚴武帶著兵士,備著美酒佳釀到杜甫的茅屋裏相見,這樣的場面讓一個潦倒文人得到了莫大的榮耀,深受禮遇,而這可能是杜甫在流寓成都期間最為快活的時期。也就在此期間,有一回嚴武派軍卒為他送去一瓶青城山乳酒,為此杜甫還寫過一首《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的詩,“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杜甫見到乳酒是很欣喜的,稱那山中道士所釀的稀罕物“氣味濃香”,實際是在感謝嚴武對他的善待。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那一瓶青城山乳酒的美意,他後來確實就與青城縣發生了不少的關係,字裏行間常常提及。杜甫寫過《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一詩,全詩如下:


  曾城有高樓,制古丹雘存。迢迢百餘尺,豁達開四門。


  雖有車馬客,而無人世喧。遊目俯大江,列筵慰別魂。


  是時秋冬交,節往顏色昏。天寒鳥獸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萬感集清尊。豈伊山川間,回首盜賊繁。


  高賢意不暇,王命久崩奔。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


  詩中講的是杜甫在閬中的東樓筵請一個姓舅的官員到青城縣赴任,酒酣之時,不禁勾起了人生的飄落感。此時正是秋冬季節,大地一片蕭瑟,杜甫想起往事,“回首盜賊繁”,不禁悲從心起,“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杜甫被視為悲情的現實主義詩人從此中也能看出。


  那時候,閬中是四川的北大門,過去入蜀一般都要經過那裏,大概是路途非常遙遠,杜甫為他餞行之時感觸良多,又再寫下了《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一詩。故人相見,舅氏要去青城縣任職,自然會向杜甫打聽一些關於青城縣的消息,但杜甫言語中不無世事炎涼的感嘆,説“青城漫污雜”,連偏遠的青城縣也是一派亂世景象,舅氏聽罷不免神情黯淡,“吾舅意悽然”。


  貳


  風景之興歸家仍“回首興滔滔”


  杜甫其實是喜歡青城縣的,青城縣的風光好,而且離成都不遠,來回不過幾十里地,是離塵出遊的絕佳去處。在去青城縣的途中就是一次賞心悅目的旅遊,如在《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一詩中杜甫就寫道:


  老恥妻孥笑,貧嗟出入勞。


  客情投異縣,詩態憶吾曹。


  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


  文章差底病,回首興滔滔。


  這首詩表達的是杜甫一次去青城縣的感受。試想,平時過著清貧的日子,但突然有一天去了一個新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青城縣,能不感到一點欣喜?在去的過程中,杜甫感到自己猶如籠中被釋放的小鳥一樣,回來後還意猶未盡,數日之後回想起都仍然是“興滔滔”的,説明這是一次快樂之行。從詩名上看,“寄陶、王二少尹”,應該是杜甫受了陶姓、王姓兩位青城縣官員的邀請,“少尹”在唐朝大概是縣丞之類的職務,所以專門寫了這首詩來表達謝意的。


  另外,詩中的“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句是白描,沒有一點修辭,但確是西北出成都隨處可見的景色。關於這一帶的景色,老舍先生在《青蓉略記》中也有描寫,可資補充:“路的兩旁都有淺渠,流著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種著薏米,一穗穗的垂著綠珠。往西望,可以看見雪山。遠處的山峰碧綠,遠處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綠的變為明翠,白的略帶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飛到那高遠的地方去。”這是抗戰時期的青城道,但與杜甫時代並無大異。


  杜甫對成都到青城縣的路途非常熟悉,常常在詩中信手拈來,如《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中就寫到了都江堰灌口的景色:“漰口江如練,蠶崖雪似銀。”漰口和蠶崖都是過去青城縣一帶的地名,漰口即都江堰口,蠶崖是過去的一個關口,“其處江山險絕,鑿崖通道,有如蠶食,故名。”其實這首詩不是寫青城縣的,而是對他的朋友王契的漫敘,詩中的景象並非眼前所見,而是從記憶中激活的意象,但這確又能看到青城縣對杜甫的影響。


  參


  朋友之樂與常少仙騎馬溜達


  杜甫喜歡青城縣的另一個原因是有朋友在那裏,到了青城縣他就感到快活,可能是草堂茅屋的窮日子到底是有些沉悶壓抑,朋友的盛情讓杜甫得到了短暫的釋放。在《野望因過常少仙》這首詩中,就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青城縣的一次經歷。常少仙,即杜甫的朋友常徵,此人是青城縣尉,官不大,但生活得自由自在,有“少仙”之稱。杜甫在詩末稱其為“幽人”,不知是否與“青城天下幽”有相通之意,但杜甫一定覺得此人也沾了仙山之氣,所以同他遊玩也頗為盡興。


  《野望因過常少仙》是這樣寫的:


  野橋齊度馬,秋望轉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從灌口來。


  入村樵徑引,嘗果栗皺開。


  落盡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顯然,這又是杜甫一次快樂的青城之旅。當時他的興致非常高,秋天的景色讓他興奮,他用了“悠哉”二字來形容。他同常少仙兩人騎著馬四處溜達,去了村子訪友,嘗了當地的鮮果,一直玩到落日將盡,還被朋友留宿在了青城縣城裏。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説:“入村,訪常也。嘗果,留公也。日盡未遣,見其欸洽多情。”


  杜甫對青城縣也是飽含深情,青城縣旁的岷江一直在他的心中佔據著至高的位置,他曾經還寫過一首《石犀行》的詩,説李冰曾經在岷江中立了三個石犀牛,“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其目的是“厭勝”,也就是古代辟邪祈吉的一種習俗。但是,“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事實證明此法雖是善意,但卻沒有一點用處。那麼怎麼辦呢?還是只有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修堰,“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舉眾人之力,集民間之財,這樣才能保證民生不受洪水氾濫的威脅。雖然詩有議論性質,但他的心裏是想著青城的,而事因當年岷江的一場洪水。


  通過這首詩來直抒胸臆,可以看出杜甫確實是個關注現實、心繫蒼生的人。他的詩句往往牽動著他的家國情懷,所以杜甫能夠在登高之時,寫下“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這樣的詩句就不奇怪了。大唐廣德年間,位於成都西北方向的青城縣,是杜甫流寓時期心嚮往之的小城,而在那裏也留下了一個大詩人的鮮活身影。


聲明:中國網·中國酒發佈,轉載此文請註明轉自“中國網·中國酒”。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