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與酒文化

發佈時間:2018-06-14 08:38:07 | 來源:中國成語與酒文化 | 作者:亦可 | 責任編輯: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換酒、燈紅酒綠、瓊漿玉液、酒囊飯袋、如醉如癡,細細數來,我國帶酒的成語不勝枚舉。剖析這些成語,對全面了解中國酒史與酒文化現象大有裨益。



  這些帶“酒”的成語,有的反映了“酒之禮”,即以酒作祭祀,如鬥酒只雞、只雞絮酒。有的表現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際功能,如醉酒飽德、醴酒不設。有的則是狀“酒之樂”,如酒酣耳熱、對酒當歌。有的又是寫“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還有的是指出“酒之誤”,也就是過分沉溺于酒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如花天酒地、醇酒婦人。而更多的則是以酒設喻,藉以説明某種事理,如“乞漿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還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對頭,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則是説放棄了原則,轉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語表面上看雖然不帶“酒”字,但暗地裏卻是“酒氣襲人”。這幾分幾種情況:有的是因與釀酒之物有關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過動作、狀態表示了酒,如“淺斟低唱”;還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質來指稱酒,如“交杯換盞”、“移樽就教”、“一觴一咏”、“觥籌交錯”、“飛觴舉白”、“浮一大白”等。


  帶“酒”的成語不僅數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許多成語一樣,它們往往出自於一個個精采的故事,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時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這個成語來説,它講的就是陶淵明喜歡喝酒,這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每當有人造訪,不論貴賤他必設酒痛飲。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別人是否還想再喝,充分表現了為人真率的性格。對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讚賞,在《山中與幽人對酌》一詩中就曾寫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再比如“飲鎚自醉”這個成語,是用來嘲諷那些愛錢到了不顧羞恥的人的。這同樣也有一個故事。唐代有個叫蘇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張四娘能歌善舞,經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蘇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為了防他礙手礙腳,別人往往要用酒先將他灌醉。對此,蘇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話挑明瞭:“但多與我錢,飲鎚子亦醉,不煩酒也。”“鎚”,古時的一種蒸餅。用今天的話來説只要給錢,蘇五奴這個人就很樂意讓自己的老婆賣色,所以無需用酒灌,吃蒸餅也能醉,事實上就是裝作沒看見。由此也可見出,要錢不要臉的人,從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罵座”説的是殷紂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從酒文化看成語,從成語看酒文化,並從中透視這個歷史、這種文化現象與漢語成語之間的關係,值得深究。


聲明:中國網·中國酒發佈,轉載此文請註明轉自“中國網·中國酒”。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