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無量,不及亂,出自孔子。意為諸事皆有標準、尺度,只有喝酒沒有標準沒有限度,一個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達到亂(醉酒)的程度。
酒是不可或缺之物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商夏杜康造酒之説更是深入人心,酒與我們的生活生生相息。民間有言:無酒不成宴,無肉不開席。可見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然而也有酒色財氣,人生四戒之説。把酒名列其中究其原因是酒後無德之人失去了自控能力,失去把酒言歡、高山流水之姿,盡現潑皮耍賴、妄語不休之醜態。那麼能夠在酒桌上有所自控,盡其情義而又能言談舉止包含雅致,乃是翩翩君子之所為,正如先賢孔子所言“唯酒無量,不及亂。
文人墨客多愛酒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酒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確存在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適量飲酒,小而言之可以舒筋活血,強身健體;增加友誼,調節氣氛;其次,酒也能激發人的創作思維和想像,詩仙李白“鬥酒詩百篇”;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成為傳世珍品。
文學作品中不乏對“酒”的描寫,《水滸》中林沖借酒驅寒、借酒澆愁、借酒泄憤,將酒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涵;《三國演義》中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等。詩歌中的“酒”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古代的文人墨客幾乎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酒不及亂
酒都是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人們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間,尋求一種快感,得到一種滿足。但還是奉勸一句,酒好莫貪杯!正如孔子所説:“美哉,唯酒無量,不及亂。”這裡的酒不及亂,就是給後人定下了酒德的基本規範:飲酒不限量,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不至於醉,不亂為限。心不亂、語不亂、形不亂、行不亂。
西周時期,周公曾禁酒,春秋時期,孔子對飲酒有了自己的鮮明見解,“唯酒無量、不及亂”。至現代,酒風大盛,飲酒方面很多人多有糾結,不妨讀一讀孔老夫子的"酒論",也許會有醍醐灌頂之效。
聲明:中國網·中國酒頻道發佈,轉載此文請註明轉自“中國網·中國酒頻道”。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