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年來,以四川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漸進入第一方陣。在全國醫改的畫卷上,四川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衛生雜誌微信公眾號近日連續推出“看四川”系列報道,翔實描繪四川醫改的生動氣韻、清晰輪廓和斑斕色彩。
看四川·中醫中藥篇——
建好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
近年來,四川省在推動中醫藥事業、産業、文化“三位一體”高品質發展之際,穩步邁入中醫藥強省建設的重要戰略期,中醫藥綜合改革也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為契機,提出“大膽闖、大膽試”“找準小切口、實現大突破”等要求,用好考核督查這把“利劍”,抓住體制機制創新的核心,開好“改革方”,啃下“硬骨頭”,充分激發各地發展中醫藥的能動性,從源頭上解決“管理不強”“特色不亮”“優勢不顯”等中醫藥改革難題,在建強組織體系、優化人才評價、強化産業發展三大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在達到“祛瘀活血、強筋健骨”良好效果的同時,形成同向發力、整體成勢的發展局面。
高位推動 組織保障更有力
2024年2月29日,四川省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工作交流暨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現場會議在達州市召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24個省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高位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和中醫藥強省“兩項建設”。
一是統籌推進強引擎。四川省把中醫藥作為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推動川港澳中醫藥合作。開展中醫藥“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督促政府履責。
二是建強管理增力量。省中醫藥局內設9個處室,專設目標督查辦,另設有近30人的省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承接中醫院評審、規培、産業促進等事務性工作。全省21個市(州)均設立由黨委或政府“一把手”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達州、宜賓、遂寧單設中醫藥管理局,瀘州成立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局,13個市(州)成立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所有縣級衛生健康局均設置中醫科(股)室,綿陽、巴中、攀枝花、廣元、南充、廣安等多地設立麥冬辦、巴藥局等中醫藥發展特色機構。近三年,全省21個市(州)新增中醫藥專職人員近300人。
三是督查考核促落地。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對市(州)黨委政府政務目標考核,實現從“考部門”向“考政府”的拓展,聚焦示範區重點任務及機制改革、財政投入、醫保支付等關鍵環節,嚴格與資金分配、評比表彰等掛鉤。將示範區建設納入全省各地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勵範疇,對2022年示範區建設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成都、瀘州、綿陽、宜賓、達州等5個市予以資金、項目等專項支援。
以考促進,逐步化解發展“痛點”、破解改革“難點”、打通創新“堵點”。四川省推動3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項目落地,4家醫院入選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單位;推動4個市建設市級中醫院,實現21個市(州)全覆蓋;推動建成省級藏醫、藏羌醫、彝醫醫院,進一步解決民族醫藥學發展缺少陣地的問題;推動涼山彝族自治州“老九縣”全部建有縣級中醫(彝醫)醫院,改寫大涼山彝族群眾無法就近獲得規範中醫藥服務的歷史;推動闡釋出版《天回醫簡》,讓沉睡千年、價值巨大的醫學文獻重現世間。
以考促幹,各地主動作為、同題共答、全面發力,中醫藥工作呈現競相發展態勢。自貢、瀘州、綿陽、樂山、內江、雅安、甘孜7個市(州)獲批建設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多地將示範區建設工作納入對縣級政府的目標考核,設立中醫藥發展專項資金並逐年加大投入。成都市專設天府中藥城管委會打造産業投資“洼地”,宜賓市整合相關部門職能組建中醫藥産業發展專班,眉山市新成立中醫藥研究所,阿壩州與院校、企業合作共建道地中藥材産業技術創新中心,達州市創新開展《達州市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地方立法工作,涼山州出臺地方中醫藥保護條例。
創新評價培育 人才支撐更有力
成都大運會期間,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主題宣傳亮相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在人才培育方面,四川省從四方面入手。
一是人才評價機制有突破。為適應中醫藥發展規律,四川省建成涵蓋醫藥護技4類人員、27個評審專業的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科學評價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制定中醫藥高級職稱評審標準,劃分省級和基層兩個層次,打破基層中醫藥隊伍評高級職稱難的瓶頸,實現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持續深化中醫藥職稱制度改革,增設專業技師類別職稱,暢通中醫康復治療技術、針灸推拿技術人員職稱晉陞渠道,進一步促進中醫技能工匠隊伍建設。將“西醫學中醫”人員納入職稱評審範圍,鼓勵西醫人員學習中醫知識,申報中西醫結合高級職稱,搭建中西醫職稱評審通道。聚焦中醫藥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將中醫藥臨床案例成果應用於人才評價、激勵、培養、使用等。
二是高層次人才示範引領有亮點。四川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中醫藥院士後備人才培育工程,陳士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四川省本土中醫藥領域院士“零”的突破。在全省9個行業性人才計劃中新增中醫藥人才專項,新設省岐黃學者、岐黃菁英人才培養項目。現有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高端人才600余名,省名中醫等高級人才1萬餘名、技能型人才10萬餘名。創新在開展國醫大家學術經驗傳承培訓與中藥工藝傳承精品培訓,著力培養高層次學術經驗傳承人、名中醫後備人才和科教研産骨幹人才。
三是基層人才量質有提升。圍繞中醫藥事業、産業、文化“三位一體”,四川省大力培養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健康旅遊、宣傳文化等全行業基層中醫藥人才15000余名。實施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醫專業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等項目,鼓勵支援各地結合實際實施引才聚才工程、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出臺人才政策,培養了一批基層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中醫藥人才。各地亦碩果不斷:綿陽市實施“綿州育才計劃”“智匯科技城”等柔性引才政策;遂寧市將中醫藥人才引進納入“遂州英才”計劃;宜賓市在“宜賓英才計劃·宜賓名醫”項目中單列名額,專項用於中醫藥類人才推薦選拔;雅安市連續三年配套500萬元資金,支援市中醫醫院專科建設、人才引進等。
四是中醫藥教育創新發展有成效。四川省推動四川省中醫藥職業學院建設、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升格本科。建設國家高水準重點學科12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20個,遴選建設省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6個。支援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醫科大學6個中醫藥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推動成都中醫藥大學與四川大學開展中西醫結合九年制教育試點。
激發産業效應 優勢轉化更有力
內江天冬種植基地
四川省是中醫藥資源大省,現有中藥資源9035種。省委、省政府將中醫藥産業納入“六大優勢産業提質倍增計劃”和萬億級醫藥健康産業總體部署,擴大全産業鏈融合疊加效應,中藥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經濟優勢。
增強産業集聚效應。四川省打造天府中藥城、三台麥冬、內江天冬、秦巴藥庫等一批産業集聚區,實現點位突破、引領發展。天府中藥城匯集中藥企業超160家,吸引川發展、貴州百靈共同投資110億元建設四川現代中藥創制基地。綿陽市三台縣建成標準化麥冬種植基地6萬餘畝,年産值達42億元,産量佔全國70%以上,出口量佔全國80%以上。內江市東興區種植天冬5萬餘畝,面積約佔全國60%,研發大健康産品40余種,中醫藥大健康全産業鏈産值超10億元。達州、廣元等地聯合成立“秦巴山·萬達開中醫藥發展聯盟”,共建萬達開優質道地中藥材産業示範帶,種植木香、天麻等中藥材10余萬畝,進一步做大秦巴藥庫品牌。
增強産業規模效應。為了促使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積厚成勢,四川省建成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標準化種植基地,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850萬畝,綜合産值達1200億元。扶優培強中藥工業企業,培育中藥材産業化聯合體16個,培育超50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5家,超5億元企業4家,超億元企業94家。
增強産業服務效應。四川省推動中醫藥+康養、旅遊、文化融合發展,服務群眾健康新生活。建設6批44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做強“本草四川·康養天府”品牌,利用獨特自然稟賦打造公園城市中醫藥表達示範點位,融合酒城文化打造“醉幸福·最養生”特色中醫藥康養文化IP,亮出“中醫藥+綵燈”新名片吸引近20萬遊客,優化中醫藥健康旅遊業態和服務産品;以麥冬、姜黃等川産道地藥材為主要原料,研發系列大健康産品;推動成立省中醫藥大健康産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構建産學研資大平臺。發揮中藥材種植聯動帶動、助農增收作用,服務鄉村振興新願景。達州市設立“秦巴藥鄉”産業發展資金,支援全市40%的鄉鎮、60%的村種植中藥材,帶動就業2萬餘人;內江市扶持天冬産業讓撂荒的土地變成希望的良田,萬餘名青年返鄉種植、當地群眾就近務工,各地共同描繪“産業強起來、人才引回來、群眾富起來、鄉村活起來”的生動畫卷。
增強産業聯動效應。四川省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川渝中醫藥産業融合、科技創新等一體化發展。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調發展,聯合雲、貴、渝共興烏蒙山中醫藥産業,與甘肅聯合推動中醫藥産品招商引資。組織6個市(州)、20余家企業赴香港、澳門推介中醫藥産業,赴西班牙、捷克、巴西、蘇利南等9個國家開展産業、文化交流活動30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