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

呼吸“夢之隊”:160人衝鋒在前守住生命希望

發佈時間: 2020-12-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組委會

抗“非典”、戰“甲流”,專攻呼吸介入為氣道治堵化險,17年來,素有湖北省氣管鏡“夢之隊”之稱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一直在為守護生命通道而戰。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夢之隊”又一次吹響集結號,從60後到90後,從抗擊非典的“老將”到第一次參戰的“新兵”,一支160人的醫護團隊日夜衝鋒陷陣,挺在“戰疫”最前線,幫助危重新冠疾患闖過生死關,用耐心撫慰重燃患者信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監護室內醫護人員彼此加油鼓勁

守候病榻:“治療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守”

1月下旬一天晚上11點多,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發熱門診收治了一名73歲的婆婆。老人此前有咳嗽、發熱情況,檢查發現她已出現呼吸窘迫,全身冰冷,神情淡漠,血氧飽和度僅70%左右。

隨後的CT檢查結果顯示,婆婆的雙肺病灶進展很快。醫生十分警惕,第一時間向當天值二線班的住院總進行彙報。二線住院總迅速做出判斷,婆婆為高度疑似病毒性肺炎患者,目前病情危重,如果不能及時為該患者進行呼吸支援治療,她的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迅速將婆婆收治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監護室隔離病房。二線住院總與隨後趕來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胡軼,迅速制定了精細的治療方案,為其進行了經鼻高流量吸氧、間斷無創呼吸機等呼吸支援治療。 

當晚,胡軼、值班醫生和護士一直守候著患者。他們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面罩,每隔半個小時,他們都會去觀察一下患者的情況,根據患者的生命監測指標來調試呼吸支援設備的參數。長時間下來,醫務人員都有心慌、喘氣的情況,但他們忍著種種不適,換來病人的安全。

幾天后,在醫務人員的努力下,監護儀上的血氧飽和度數值,終於逐漸爬升到了95%。此時,胡軼才終於松了一口氣。經過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療,婆婆的病情逐漸穩定並好轉,目前已治愈出院。

“治療這類病毒性肺炎的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要靠‘守’。呼吸治療師、主治醫師、專科護理組成的“一人一方案”救治團隊實時跟進,調整治療方案。只有守候在患者病床旁,才能第一時間發現變化,隨時做出方案的調整,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胡軼表示,自己的老師、中國醫師獎獲得者趙蘇教授,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恩師的言傳身教,讓自己受益匪淺。

守衛心靈:“不要怕,信心比藥物更重要”

隔離病房內,不少新冠肺炎患者精神焦慮,意志低沉,常常問醫生自己的病還能治好嗎?一些患者甚至情緒低落,陷入絕望,精神壓力巨大。

“這個病就像爬山,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力。相信我,我會和你一起努力加油,一起慢慢爬過這座山,就能戰勝病毒!”這是胡軼在安撫這類患者時常説的一句話。在每天深入病房查房時,他和團隊一直特別注重對病人的的心靈守護。

隔離病房收治了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42歲的羅先生剛進監護室,體溫升高,血氧飽和度不斷下降。在使用無創呼吸機時,患者非常恐懼。胡軼發現他的呼吸頻率加快,出現了人機對抗,如果再這樣下去,呼吸機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不要急,慢慢來,呼吸機是幫助你呼吸的。”在胡軼的安慰下,患者的情緒漸漸平穩,呼吸節奏也慢慢恢復到與呼吸機協調的頻率。

幾天后,在胡軼帶領團隊查房時,羅先生又告訴他:“我好難受,感覺脖子被人掐住,無法呼吸,我還能出得去嗎?”胡軼走到他的病床邊,為他用生動的比喻講解病情:“這個病就像爬山,一定要有信心。你現在正在爬坡的過程,所以會覺得比較艱難、很累。等慢慢爬過去,到達山頂,就會慢慢好一點。不要怕,我們會和你一起慢慢爬過這座山。”在胡軼和醫護人員的鼓勵下,患者的情緒漸漸穩定,通過積極配合治療,病情逐漸好轉。

每次面對情緒不好的患者,這裡的醫護人員總會從醫學角度去解釋、為患者詳細講解病情,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鼓勵,告訴他們“要放鬆呼吸,越放鬆,對治療越有利”、“吃好睡好,才有力氣抗病毒”……有些患者半夜因緊張焦慮而失眠,醫護人員也會細心勸慰,努力讓每一位患者安心治病,度過難關。

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胡軼在隔離病房查房

堅守初心:“為了病人,再苦再累也值”

在抗擊疫情一線,從60後到90後,從抗擊“非典”、“甲流”的“老將”到參與新冠戰“疫”的新兵,160人醫護團隊緊密團結,為生命接力、衝鋒在前,默默奉獻,即使再艱難的時刻,他們始終保持微笑,義無反顧。

2003年“非典”暴發,時任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趙蘇教授臨危受命,擔任“非典”重症病人搶救治療組組長,成為武漢地區第一位踏入非典隔離病區的呼吸內科專家,在隔離病房整整與SARS苦戰了28天,為武漢實現無一例非典病人死亡的目標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年獲評湖北省防治“非典”突出貢獻獎,2010年還榮獲第七屆中國醫師獎。

從去年12月底至今,不論是年過花甲的趙蘇教授,還是現任科主任的徒弟胡軼,都堅守在戰疫的第一線。“師徒倆”一個主內,擔任該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專家組組長,負責院內幾個病區的患者救治工作;一個主外,每天來回奔忙,在院內進行排查、討論危重患者的治療方案等,在院外參加會診、進行定點支援等。被醫院的同事和患者們,比作“強心劑”、“定心丸”。

1月31日中午12點半,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醫生休息室,趙蘇教授剛剛結束在隔離病房的4個多小時的查房,才能坐下來歇歇氣、喝口水。“一上午給三四十個病人查房,確實有些累。”今年已64歲的他,頭髮花白,身材清瘦,笑容謙和。近兩個月以來,他一直奔波忙碌在臨床,每天穿著悶熱的防護服、戴著口罩、護目鏡,堅持對病區所有的重症病人查一次房,最忙時從一大早查房到中午一兩點才能休息。在他看來,最好的戰鬥狀態,永遠是在病人的床邊。“我們每天要做的,就是跟病毒搶時間,抓住真正的治療期,為患者早干預、早治療。” 

據了解,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作為最早一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收治的病人不僅數量多,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重症患者。“很多都是‘白肺’病人,需要我們醫護人員更精細地治療、護理。”作為呼吸與與危重症醫學科負責人,胡軼和他的團隊一直衝鋒在治療第一線。經常忙到晚上10點才能吃晚飯,淩晨1點多才能睡覺。最忙的時候,熬過兩個通宵。一個多月來,胡軼整個人瘦了13斤。為了家裏人的安全,胡軼這段時間都沒在家裏住,已很長時間沒看到家人了。1個多月以前,他實在想念家人,借回家拿換洗衣物的機會,匆匆和家人見了一面。當時,他沒敢上樓,而是讓妻子把衣物放在樓下,讓家人站在7樓的窗邊,遠遠地望著。當抬頭看到10歲的大兒子和1歲半的小兒子在窗邊,跟他招手叫爸爸時,他的眼淚一下涌了出來……

今年39歲的王亮朝,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已經工作13年多。此次疫情中,他是最早接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醫生之一。一個多月來,他帶領的救治小組已經成功將10名重症病人救了回來,“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來。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患者和家屬期待的眼神,才能不留遺憾。”王亮朝堅定地説。

結束了一上午忙碌的工作,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黨員倪芳和1993年的護士袁婷走出隔離病房。脫下一層層連體的防護服、隔離衣……當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臉上原本潔白的皮膚已被勒出紅紅的印子,讓人看著特別心疼。“輪班8小時左右,因為長時間戴著口罩,甚至把兩側臉頰和鼻子的皮膚都磨破了。”倪芳説。據了解,為了擠出時間救治更多的患者,護士們在工作時不敢上廁所,五六個小時沒喝一滴水,夜裏值班紙尿褲成了“標配”。由於防護服不透氣,穿著較為悶熱,她們渾身被汗水濕透,嘴唇乾裂。護士們只有每天交班後脫下防護服,才能補充水分。“為了患者,我們什麼都可以忍。” 

讓醫護人員欣慰的是,不少患者見到醫務人員不辭勞苦,日夜奔忙,紛紛為他們鼓勵、點讚。有的患者説:“等我好了,疫情結束了,一定要回來再好好謝謝你們!”有的患者説:“你們也要吃好點,增強免疫力!”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監護室(RICU)內,一名醫護人員通過手勢向同事報平安。

守望相助:“病人康復是我們前進最大動力”

2月3日,即將出院的趙婆婆在病房和醫生盧楊一起錄下一段視頻,鼓勵病友們積極配合治療,與醫生共同戰“疫”。她説:“我現在恢復得很好,既然來到醫院,大家要相信醫生,肯定能好的,加油!”

1月中旬,78歲的趙婆婆因呼吸困難,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住院治療。當時老人的呼吸情況很差,血氧飽和度不斷下降。科室主任胡軼根據她的病情制定了治療方案,盧楊為趙婆婆進行了經鼻高流量吸氧,她的呼吸困難症狀很快得到改善。但老人只要稍微一活動,血氧飽和度就會下降,必須臥床靜養。這類肺炎患者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必須加強營養,才能維持自身的抵抗力。盧楊囑咐趙婆婆的家屬,給她準備的飯菜要營養均衡,管床護士每天在病床邊給趙婆婆喂飯。盧楊每天查房時,常常鼓勵趙婆婆:“趙奶奶,您不要害怕,您的病情有好轉,每天吃好睡好,相信我們,我們一起戰勝病毒。”在醫生的鼓勵下,趙婆婆的情緒越來越好,積極配合治療,臨床症狀逐漸緩解,體溫也恢復正常,兩次核酸檢測都呈陰性,于2月3日康復出院。

“醫護人員蠻紮實,謝謝你們,伢們加油!”康復出院的陳阿姨激動地寫下頗有武漢味的留言,為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送上祝福。2月24日下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門診,醫護人員歡送了23名新冠肺炎康復出院患者據了解,近段時間以來,後湖院區不斷有大批患者治愈出院,最高峰時期一週有180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年紀最大的83歲,年紀最小的16歲。

“再艱難的時刻,我們也要保持微笑,去迎接曙光的到來!”今年大年初一,胡軼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句話,給大家、也給自己鼓勁兒加油。胡軼表示,醫患本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只要共同努力,並肩戰鬥,相信終將迎來疫散花開。(主創:李蓓、馬遙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