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

趙思維:我的逆行記錄之路

發佈時間: 2020-12-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組委會

大年三十的晚上,除夕夜,恰逢是一個除舊迎新的時候,全國舉國歡慶,洋溢著幸福的氛圍,只是2019年的除夕之夜,全國的幸福氛圍卻蒙上了一層陰霾。人們在享受著與家人一起共度幸福時光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了武漢。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武漢官方就疫情形勢宣佈封城,1月25日,全國基本所有省市啟動了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一級響應。如同一塊巨石投向水中,掀起中國2020年新一年的巨浪,雖早有預兆,但消息發佈之時,依舊令人難以置信。接著,消息如浩浩湯湯之勢席捲網路,人們在網上奔相走告,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總要有人義無反顧地逆向前行,踏上“戰場”。

列車上的唯一逆行者

1月30日,春節的第六天,澎湃新聞的調查記者趙思維獨自一人從西安一路南下,來到了武漢。告別了父母,離開了家鄉,此外趙思維沒有和其他任何人説自己要前往武漢。登上前往武漢的高鐵的時候,趙思維發了條簡短的祝福的朋友圈,便平靜地坐在列車的座位上,等待著目的地的迫近。

按照要求,列車會直接穿過武漢火車站,不停留片刻,同車的人也沒有要在武漢下的,趙思維跟列車長溝通好了,列車長答應在武漢站停下列車,讓趙思維一個人下車去支援武漢抗疫工作。趙思維也確是一個人下的列車,沒有英雄赴行刑場就義般的姿態,也沒有畏手畏腳、躊躇不前,像往常坐車到站一樣,他拿好自己的行李,踏上了武漢的土地。

“説不怕是假話,”趙思維被問及是否害怕去武漢的時候,直接説出了自己的心聲,“要去肯定是要怕的,但是也做好了準備,記者嘛,你是需要到現場去的,需要走進才能看到,你老是在後方是不行的,有這個機會,那自己的選擇肯定是要去的。”

趙思維是澎湃新聞第一批報名前往武漢的記者,1月22日,趙思維開始在後方參與武漢抗擊疫情的報道工作,1月28日,封城前就在武漢的澎湃新聞記者説前線的工作太多,武漢的人手不夠,領導便徵集個人意願,在群裏問誰要去武漢,當天趙思維就報名了,29日,領導打來電話,批准了趙思維的報名,30日趙思維就到達了武漢。

29日接到領導電話後,趙思維就將自己要去武漢的事情跟父母説了,父母不同意。“當時還騙了他們。”趙思維跟父母説是領導讓去的,不去不行,並向他們保證到了武漢後不去危險的地方。“其實他們也知道,去了武漢怎麼可能不去那些危險的地方。”他苦笑著説。

在武漢期間,為了不讓家裏人擔心,趙思維每天吃早飯的時候都會給家裏打一個電話,電話裏,趙思維基本不會跟他們説自己工作的情況,只會説自己在這裡吃的好,住的也好,聊一些輕鬆的話題,讓父母懸著心儘量放下來。

“我們大部分在武漢的記者都是90後,也有個別95後, 80後的不是很多。”在來到武漢前線中的記者中,趙思維是最年輕的一個,97年出生的他,于2019年的4月正式進入到澎湃新聞工作。雖然年輕,但趙思維在平常的工作中卻主要負責社會新聞、輿論監督這些深度的話題。

按下了暫停鍵的武漢

這不是趙思維第一次來到武漢,2019年5月份,武漢軍運會開始前,趙思維就因為工作需要在武漢逗留了兩天,但正是因為和上一次的對比,此次到達武漢,這座城市讓趙思維覺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整個武漢站就是空蕩蕩的,跟個鬼站一樣,一個人都沒有。但那個顯示屏還是會顯示車次,但是列車不在它那邊停,就很詭異。”按照往年,春運期間的武漢站應是人滿為患,而在此刻,它只屬於趙思維一個人。

出了火車站,趙思維見到了來接他的同事,去酒店的路上,車子呼嘯而過,趙思維看到路邊的店裏幾乎沒什麼人,“你會感覺武漢整個城就像靜止或者像按了暫停鍵一樣,感覺很詭異,就像一個空城一樣。”趙思維向我們描述他對處於疫情中的武漢的第一印象。

30號下午,趙思維和同事們到達居住的酒店,在酒店裏安頓好自己,休息半天。第二天上午趙思維和駐紮在武漢的記者了解了武漢目前的情況,緊接著就進入了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

我是一塊磚,哪需要我就往哪搬

澎湃新聞第一批支援武漢的記者共有五個人,三個從上海出發,一個從湖南出發,還有一個就是趙思維。五個人都是住在酒店,因為外面的店都關門了,所以5人吃飯問題一般都是在酒店解決,但過於忙碌的時候,也就顧不得吃飯了。偶爾去的醫院或者採訪的地方管飯的話,就索性在那邊解決了。

雖然第一批到的5個人分擔了一部分工作壓力,但是在武漢的澎湃記者們依舊因為過多的事情常常顧不過來。

“事情多的時候,有時候我就睡兩三個小時,就工作十幾二十個小時。”趙思維在武漢平均一天至少要工作10個多小時,而在閒暇的時候,趙思維唯一的消遣便是好好地睡上一覺,為接下來的工作養精蓄銳。在武漢的澎湃記者們沒有週末的概念,都是有事就幹,而且基本上都是有事的。“後面第二批也過來增援了,情況好了點,但也幾乎是沒有多休息。”趙思維告訴我們。

駐紮在武漢的時候,趙思維一般都早上6點醒,遲一點也就6點半,醒來後趙思維一般都是用手機在網上看看前方的最新消息,然後想一想今天具體要幹哪些工作,7點起床吃個早飯,7點半吃完。如果需要進行採訪工作的話,趙思維一般8點鐘之前就出門了,一直在外面採訪,中午也不回來,直到採訪工作結束,採訪如果結束早的話,趙思維就下午或者傍晚回到酒店,洗個澡,整理整理採訪到的素材。有時候,因為採訪對象工作時間的關係,趙思維還需要晚上出去工作,忙的時候,一般要忙到淩晨一兩點才能回到酒店休息。

image.png

澎湃新聞記者趙思維和他的同事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合影留念。

由於大量的工作需要處理,加上人手的不足,基本上每一個在武漢的記者都要身兼數項工作。從採訪到選題策劃,從撰寫文字稿到圖片、視頻這些素材的整理,每一項工作,趙思維都需要參與,武漢疫情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趙思維也同樣不能缺席。

“我們策劃了一個專題”

在武漢疫情防控中,方艙醫院為武漢做到應收盡收新冠患者起到了戰略性的作用,而在趙思維的報道中,方艙醫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趙思維和同事們為此專門做了一個融媒體專題——方艙策,全面系統地來跟蹤報道整個方艙醫院,對方艙醫院進行了全程的復盤回顧。

“這是國內首個,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全程回顧方艙醫院它的使命、作用的大型融媒體作品。”趙思維介紹“方艙策”的語氣帶著一股成就感。

從1月21日發佈的第一篇報道《防控新型肺炎:航空、鐵路及旅遊平臺均出臺免費退訂措施》到4月27日最後一篇報道,趙思維總共完成了關於疫情的178篇報道,包括119篇的文字報道和59篇視頻報道,其中,關於方艙醫院的報道便超過了70多篇。

穿好工作服、防護服,帶上醫用口罩、護目鏡、醫用帽子,再套上靴套鞋套、戴上醫用膠手套,這是每一個進入方艙醫院的工作人員規定要求,但這對於趙思維來説只是困難的第一步。

image.png

澎湃新聞記者趙思維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採訪。

“一千多個患者在裏邊,你自己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萬一你的防護服出現了問題,萬一你感染了怎麼辦。”每次進入方艙醫院“紅區”,趙思維都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關,而在進入之後,趙思維便不會過多去想有多危險,更多的是擔心沒有呈現好新聞現場和當事人的狀態。

與此同時,趙思維還需要解決採訪對象抗拒鏡頭、不配合採訪的問題。“有很多采訪對象比較抗拒,他們畢竟是受害人,遭受了這個新冠病毒,有的是整個家庭一起,一家四口、甚至一家六口,所以對他們來説,你讓他們去面對鏡頭,就相當於是在揭開他們的傷疤,是會很難受的。” 

我不是英雄

2月5日晚,趙思維來到武昌方艙醫院記錄現場,武昌方艙當時在收治首批新冠肺炎患者,這是武漢方艙醫院最後投用的16家方艙醫院中的第一家。當晚11點多,第一批患者到來,之後有一個建築工人來到方艙,安裝移動廁所(當時方艙醫院是邊改造邊收人),趙思維在拍照片的時候注意到了他,建築工人戴了一個一次性口罩,但那個一次性口罩特別臟。“他電話響了,跑到墻角去了,我就跟著過去,過去就看到他應該是跟他妻子在視頻。”趙思維跟我們説著這個故事,手機聲音是外放的,趙思維聽的很清楚。

“你在武漢有保障沒,有沒有危險?”妻子在問建築工人,

“好著呢,好著呢。”

“你怎麼戴這麼臟的口罩,沒口罩嗎?”他媳婦看到他那個口罩特別臟就問道。

建築工人説沒事沒事。

“他挂了電話後就在那哭,就在那抹眼淚,但沒過一會就又去工作了。”趙思維跟我們説。“對他們來説確實很辛苦,但也沒辦法,因為所有的命令最終都要有人來執行,而執行者就是這些很普通的平凡人。” 

當被問及英雄這一評價時,趙思維思考了片刻:“我覺得記者不是英雄,我覺得記者只是幹了他該幹的,怎麼説呢,就是大家都幹好自己的工作吧。”

趙思維説他不喜歡英雄這個稱謂,“我覺得就是逆行者吧,這個可能會好一些。”

我想再看看那些人,那些故事

趙思維第一次産生當記者的念頭是在高二的時候,當時看到關於記者的介紹,趙思維就覺得記者是一個可以去很多地方,見到很多東西,還能認識很多人的職業。

在經歷這次疫情後,趙思維又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新的感悟,“記者是一個很累,真的很累的職業,從業有風險(笑),但是我不會去退縮,而且更加堅定,就是我會去好好做好這個工作。”

對於此次在疫情中的工作表現,趙思維給自己打了個80分。作為人生中第一次經歷並報道這麼大的一個突發衛生公共事件,趙思維覺得自己因為工作經驗的欠缺,還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導致有些的採訪報道本來可以做的更好,但最終還是留下了些許小遺憾。

“有一些做的不是特別如意吧,就是説如果是回過頭來看的話,就可能還是自己比較追求完美吧,但好在挺過來了,還做了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趙思維説道。

image.png

2月15日,澎湃記者趙思維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結束採訪返回途中遇到下雪。

隨著武漢疫情的逐漸好轉,4月8日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4月25日,在來到武漢的第87天,趙思維離開武漢,來到了上海。

經歷了一段高強度的工作後,趙思維需要好好地休息來調整一下自己。“當時在武漢的時候,就想著回到上海後,一定要去吃烤肉,吃好東西,在武漢壓力還是挺大的,所以(回上海後)要好好放鬆一下。”

對武漢,趙思維説可能會等到疫情真正退去之後,自己再重新去一下武漢,重新看一下,重新走一下曾經去過的地方,採訪過的地方,看一看武漢恢復正常、恢復秩序的樣子。

“我想回顧一下,那裏的很多人,”趙思維對我們説,“還有那裏的很多故事。”

(主創:袁子昊  林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