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 大賽動態>

匯聚智慧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中國故事創意傳播雲論壇第一期舉行

發佈時間: 2020-06-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旺傳 等

中國網6月20日訊“2020中國故事創意傳播雲論壇”第一期于6月16日舉行。該論壇是2019“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雲頒獎典禮暨2020年度大賽雲啟動儀式的系列主題活動,由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主辦。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理事長于運全,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中國故事創意研究院副理事長劉久明為論壇致辭。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歐科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等十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如何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主題在雲上發言。活動由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陳先紅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教授聯合主持。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理事長于運全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理事長于運全在致辭中表示,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好抗疫故事,需要把我們的道義、道理、邏輯和真實的生活、生産狀態講清楚,希望以此來更好地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拉近與世界的心理距離。隨著“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不斷向前發展,如何提升大賽策劃能力,提升大賽的專業化水準和國際影響力,需要專家學者們給出更多的思考。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副理事長劉久明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副理事長劉久明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抗疫故事可以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樣本。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人文社科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希望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協同全國各地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努力把抗疫鬥爭的鮮活經驗轉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動力,把抗疫英雄事跡轉化為中國當代故事的生動素材,把抗疫鬥爭中涌現的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融入到中國故事的書寫話語中去,把研究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和方案,形成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教授以“中國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故事傳播的觀察與思考”為題,指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傳遞中國抗疫價值觀與精神是當下特別需要關注與思考的。講好國際抗疫故事應針對當前傳播力不夠、影響力不足、引領力不強三大核心問題,聚焦科學傳播、紀錄傳播、娛樂傳播等主題,提升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的策略路徑,一是要提升傳播力,借船出海,打通國際傳播渠道,同時要造船出海,構建具有主體性的傳播平臺;二是要擴大影響力,通過對中國友好的意見領袖人物的發聲和故事,來影響國際媒體和社會;三是要增強引領力,在傳播過程中更多融入中國價值,讓中國智慧、中國觀點和中國方案能夠更多地引領世界。

歐科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

歐科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以“文明互鑒背景下的抗疫傳播”為題,提出要從三個維度出發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一是從事實出發,講好全人類災難的故事;二是從時空維度出發,講好全時空全球抗疫的故事;三是從中國出發,講好全媒體傳播的故事。他認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人類共同的巨大災難,從學者的角度應該適當思考如何去跨越意識形態、跨越市場利益,找到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應該在文明互鑒的背景下,超越意識形態的偏見,去尋找人類共同的話語,既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講好世界故事,不要太多的對抗,而是要通過講故事來進行對話。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以“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為題,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倡導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反對孤立靜止看問題,突破了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提供了思考人類發展的不同視角。從戰略角度來看,這正是中國國際傳播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和立足點。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孤立的口號,和“一帶一路”共建是相互支撐的。換句話説,“一帶一路”共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實踐層面的體現。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建設,亟待由戰術層面上升到戰略層面,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的引導下,對話語資源進行組織建構,形成超越語言言語範疇的、具有思想內涵的、系統性的陳述形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以“‘莊重’與‘尊重’:國際合作傳播的基本倫理”為題,指出面對國際輿論亂象時,應秉持一種正確的傳播倫理。她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輿論亂象、虛假的態度、國人幸災樂禍的心態都有損於大國形象,也不符合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她認為要用社會交換理論中的核心原則——互惠原則——來倡導一種互敬倫理。互惠交易相比于協議交易,能産生更強的信任、更有彈性和基於情感的信任。在對外傳播中,國人應以莊重為底線,以互惠為原則,來正確地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教授以“世代傳承的故事—中國抗疫的口述實錄”為題進行分享,她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正在見證歷史,通過口述實錄的形式記錄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這個課題很重要。而對於故事,講好自己的故事,首先要講好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要讓別人來講,別人的故事讓你來講,這樣大家才能夠互惠、對話、共情。要用好民間的平臺,尋找共情元素來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教授以“含指項和元語言在敘事中的作用”為題,為大家介紹了含指項和元語言這兩個概念,他指出“含指項”作為一種人造概念,可以成為生産價值觀的符號戰略,“元語言”則揭示了人類文明的底線,是一種容易被遺忘的話語戰略。兩個概念是兩種修辭表達方式和話語傳播戰略,講好中國故事要學會不斷改進和使用這兩種方法,傳達更為豐富的思想情感。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教授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出發,以“寓國家性於人性、人類性之中: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之道”為主題,提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核心是少一點國家性,多一點人性和人類性。講好中國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中國的境界,就是讓世界各國的人都來講中國故事,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性、人文主義和人類性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正確之道。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常江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常江以“超越符號:國家形象塑造的敘事學維度”為題,指出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在於超越現階段對外傳播中的“符號展示”策略,努力尋求在流行文化生産和傳播中建立日常性的敘事邏輯。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不是追求“中外一體”,而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呈現文化誤解能夠得到彌合、多元文化能夠共存的路徑。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蘇俊斌教授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蘇俊斌教授以“微觀視角與感知真實”為主題,指出要重視西方民間意識形態、奪取西方民間話語權。他認為,講好中外百姓的抗疫故事,要爭取外國民間輿論場的支援,通過故事本身帶來傳播效果的訣竅在於要提高故事的感知真實性。在當今的語境下,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需採取微觀視角,想辦法增強故事感知真實性。在受眾沒有能力和條件判斷看到的故事內容是否是事實時,“感知真實”這個中間變數會影響受眾對媒體傳播內容的態度。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特別顧問何舟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特別顧問何舟教授以“人類關懷、個性表達“為主題進行分享,他認為,人類對自由的讓渡程度不同,世界各地處理疫情不同,一個重要現象是:凡民眾願意多讓渡個人自由的地方,控制疫情相對容易,效果也較好。講好中國故事要基於人類關懷的視角,超越種族、國度及意識形態來審視和展現人類與疫情鬥爭的故事,話語的表達自然要中性、超越意識形態及富於同情。同時,視覺形象的表達要具象並基於個體人物、家庭及社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傳播係教授洪浚浩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傳播係教授洪浚浩以“國際新格局與國際傳播的新挑戰”為題,提出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已經具有較好的平臺優勢,目前需要先有好的故事再使國外目標受眾聽到我們的故事。根據民調顯示,國外民眾更多受中國主流媒體的影響而非國外媒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如何讓更多外國人看到我們的好故事更為重要。講好故事的第一步是把事情做好,第二步是把故事講好,第三步是傳播出去,要善用外語進行對外傳播而非單純的中文內容。

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學術顧問、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陳先紅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陳先紅在總結中表示,講好中國故事要基於愛的元敘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來提升中國暖實力。講好中國故事要更加具有人性、微觀性,符合人性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底本故事。她舉例,講好中國醫生與西方女孩的戀愛故事就是一個“底本故事”,是一個充滿隱喻的元敘事框架,它可用以彰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期待,為各種話語空間的對外傳播明確一個敘事基調和傳播方向,從而可以引導出更多更好的“述本故事”,通過“底本故事+述本故事”,建構一個具有異質性和共用性的中國故事世界,才能更好地將中國故事傳遞到西方世界中去。陳先紅希望能通過中國故事創意傳播雲論壇提出更多優質智力成果,服務於講好中國故事的國家戰略。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教授

十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如何講好國際合作抗疫故事”主題在雲上發言。

(通訊員:李旺傳 夏蓮謝 新飛 孔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