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責編:孟君君時間:2024-05-10
“父親是一名小學美術教師,他有空經常教我畫畫,因此我從小就對雕刻産生了濃厚興趣,2000年我到廣東佛山打工,經常跑到工地附近一家根雕館去看去學,後來我乾脆去根雕館打工當學徒,2年後我返回家鄉創辦興華根藝工作室,開始根雕創作……”劉龍興説。
當時的“學徒”,如今已是“雲南省木雕協會副會長”“雲南省木雕工藝大師”“雲南省百名鄉土拔尖人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華根雕)代表性傳承人”……面對這一串串榮譽,劉師傅很淡然。
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根材的天然形態下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
巧手妙琢,“枯木”逢春。走進南華縣龍川鎮火星社區下民村劉龍興的根雕工坊,百餘件製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根雕作品映入眼簾,小至手握把件、擺件、果盤、煙灰缸,大至廣場、酒店的造像、陳設……讓人不禁感嘆這天然的樹木根經過獨具匠心的藝術創作後所産生的無窮魅力。
“雕刻製作是個手藝活,急不得,必須完全靜下心來才能做好。”劉龍興正在專注地趕制雨露啊呀嚕景區定制的民宿旅遊裝飾品,木材原料在一鑿一刻之間,就勾勒細膩精美的圖案,煥發勃勃生機。一把木槌、幾把刻刀,就是陪伴劉師傅20餘年的雕刻工具。“雕刻講究刀具,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工具,一件根雕作品,既要保證樹根的天然性又要使之獨具特色,從一塊木頭變成一件藝術品,需要經過鋸枝、定型、雕刻、打磨、噴漆、打蠟等紛繁複雜的流程,少則幾個小時,複雜的可能好幾個月。雖然過程會有些枯燥,但每完成一件作品,內心的成就油然而生。”劉師傅笑著説。
擇一事,做一生。劉龍興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和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他的根雕作品逐漸在行業內嶄露頭角。2011年7月,劉龍興的作品《盼》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盛世天工——中國木雕藝術展中獲“銀”獎,2017年在首屆·中國昆明木文化産業博覽會“七彩杯”木雕精品大賽,劉龍興創作雕刻的《農家春色》榮獲“金”獎。
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結合現代審美觀念,致力於根雕藝術的傳承與推廣,除了很多新老顧客時常“光顧”,不少作品還以裝飾的道具進入千家萬戶、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還遠銷廣東、廣西等省外,它既可挂壁、也可擺設,滿足了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據悉,近年來,南華縣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理念,深入實施“文化攻堅行動”,聚焦文化挖掘、文化傳承、文化展示、人才培養靶向發力,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保護和傳承,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目前,南華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57項,非遺傳承人159人。
下一步,南華縣將持續推動非遺傳承保護體系建設,將非遺資源與景區、學校等資源緊密結合,積極打造“非遺+旅遊”“非遺+研學”“非遺+人才”“非遺+工坊”等多種模式,傳播非遺文化內涵,推進文旅融合新業態創新發展,推出更多受市場青睞的“南華非遺名片”。
“有了政策和各方面支援,我會珍惜好利用好這些平臺和幫助,讓更多人知道根雕這項藝術。”劉龍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