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遺

“馕坑四寶”非遺傳承人:讓生態美食回歸本味

作者:史玉江責編:君君時間:2023-11-02

“這就是羅布泊人地道的傳統吃法,對食客來説,吃的是鄉愁,對我們廚師而言,做的是良心。”目睹新鮮出爐的羊腿、整只雞、免及整條“黑背”草魚金黃油亮,“馕坑四寶”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級非遺傳承人羅輔江如是説。

説起新疆有什麼好吃的,人們立即會想到烤羊肉串、烤包子、大盤雞、抓飯等傳統美食,但知道“馕坑四寶”的人似乎並不多。

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某大酒店做主廚的羅輔江,選用當地原生態四種食材,獨創在一個馕坑同時烤制出“馕坑四寶”。因烤制的肉食外酥內嫩,風味獨特而備受市場青睞,當地及外地遊客慕名品嘗者越來越多。

“馕坑四寶”何以出爐

羅輔江年輕時在重慶中川烹飪學院接受過專業學習。1990年,從四川省瀘州市到新疆後,在和田市一家餐廳打工,愛上了新疆的民族特色美食。“那時喜歡琢磨手抓肉、馕坑肉的製作方法。”

談及那段經歷,羅輔江笑稱喜歡吃新疆的羊肉,“我喜歡做新疆菜。”之後,他又到喀什、阿克蘇等地學習,嘗試著改進烤全羊、烤架子肉、手抓肉等做法。“手抓肉是我這些年擅長的一道菜,吃過的人都説我做的味道好。”在和中新網記者的言談中,羅輔江充滿自信。

羅輔江1994年來到阿拉爾市,成為當地一家大酒店的主廚。“在阿拉爾這些年,我看當地人在果園中養了很多雞,這些平時吃果子和蟲草的雞會上樹。”

“這裡的果園雞、沙漠兔,還有塔裏木河裏的魚,都是原生態的食材,和當地的羊肉在一塊烤制,味道會不會更好呢?”羅輔江開始嘗試了。

經過對馕坑肉系列菜品的不斷改進,“馕坑四寶”出爐了。“我選用10公斤左右的羊,不到2公斤的草魚、2公斤左右的雞和兔,用鹽水浸泡後,挂入馕坑內燜烤。”

“馕坑最好用羊毛和鹼土做成倒扣缸的土坯,上口小、下口大。這種土制馕坑,結實且受熱均勻。”羅輔江説,“最好用果木做燃料,再用鹽水熄滅明火,將處理好的食材挂靠在馕坑壁上,封住坑口。”

約60分鐘後,羅輔江將呈焦黃色的“馕坑四寶”上盤,再切割成塊狀,將備好的調料灑在上面。他説,“鹽水形成的水蒸氣會讓肉的裏外鹹味一樣,而且更鮮嫩。”吃的時候再佐以辣椒、花椒、孜然等混合的調料粉。

選用食材“挑剔”用料上做“減法”

對食材的選用,羅輔江比較“挑剔”。他説,“羊肉是很‘小氣’的肉,做羊肉是不能亂放料的。因為它吸料的速度特別快,只要放錯一個調料,就很難糾正它原來的味道。”

“其實,我是最簡單的做法,主要的調料就是鹽。而現在很多廚師做法越來越複雜,把食物本味掩蓋掉了。”羅輔江説,對於食材,每個廚師會用自己擅長的烹飪辦法,但如果料下的太重,或和食材不相融,是不可取的。

“我和朋友聚會,都是親自動手做些傳統飯,也可以稱家常菜。用的都是‘真材實料’,吃的就是小時候熟悉的味道。”

“我們在吃美食的同時,也要吃出健康。”羅輔江表示,現在街上售賣的很多食物重油、重鹽、重口味。假如食材也不健康,“是不是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危害?”

對於美食,羅輔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每個家庭應該在買菜、做菜上花點時間去研究,“美食可以給人類帶來三大好處:可以帶來好心情;可為家庭成員帶來健康;可以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數。”

逐漸成地方文化的代表符號

自2010年羅輔江在阿拉爾市開了一家名為“馕坑四寶”的餐廳,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如今,“馕坑四寶”已然成為第一師阿拉爾市的特色美食。

羅輔江稱,有位將近80歲的上海知青到阿拉爾市後,專門去吃他做的“馕坑四寶”,吃完又帶走2份。返程後沒多久,還聯繫羅輔江空運了幾份到上海。“上海現在還有不少曾在這裡支邊的知青,我有計劃在上海開一家分店。”

這幾年,羅輔江前後帶了20個徒弟。跟師傅學習三個月的仍麥麥提江是當地一名廚師,做烤肉、薄皮包子、抓飯有四年了,“自從嘗了羅師傅‘馕坑四寶’,沒想到這麼好吃,決定拜他為師,學成後打算自己開店。”仍麥麥提江説。

和田小夥亞森·則科如拉也是位美食愛好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品嘗了“馕坑四寶”後,慕名找羅輔江學藝。目前在南寧市開了一家燒烤店,生意不錯。

近年來,隨著阿拉爾市旅遊産業的蓬勃發展,“馕坑四寶”成為遊客們來到阿拉爾市旅遊“必打卡”的美食。2020年,“馕坑四寶”入選第四批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級“非遺”項目名錄。

“只要有人用真材實料做‘馕坑四寶’,我就會傾囊相授,大家互相扶持,才能讓非遺美食走得更遠。”羅輔江表示,要把馕坑肉系列菜品做成阿拉爾市的名吃。

“我希望來新疆的客人能品嘗到傳統、地道的美食,也希望新疆的美食可以走向世界。”羅輔江説。

文章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