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宣晶責編:君君時間:2023-09-22
傳統技藝借助短視頻、直播在網路空間中煥發生機
非遺“守藝人”靠什麼贏得關注
自媒體創作者“山白”拍攝徽墨的製作流程,引來億萬網友“圍觀”;彭南科編蓑衣、釀果酒,他展示的傳統手藝吸引了415.6萬粉絲;彭傳明以鏡頭記錄日常用品的古法製作過程,“東方非遺傳承”系列總播放量達10.7億;擁有280萬粉絲的“江尋千”還原糖畫、紙鳶、魚燈等傳統手工藝……當下,“古法”熱潮滾滾而來,傳統技藝借助短視頻、直播“跳進”網際網路,成為年輕觀眾的“心頭好”。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抖音平均每天有1.9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13場非遺內容開播。而過去一年,有2.74億用戶在嗶哩嗶哩(B站)觀看傳統文化的視頻內容,總播放量達到120億;創作中國風的音樂、舞蹈、漢服、傳統手藝等種類視頻的B站UP主超過44萬人。這些活躍在網路上的傳統文化堅守者、傳播者引來了清甜的活水,沖刷掉歲月的沙塵,讓祖先豐沃的精神財富以更活潑的面貌重回大眾視野。
從曾經“一枝獨秀”的李子柒到如今逐漸形成的全新“非遺宇宙”,“守藝人”靠什麼贏得越來越多的關注?“非遺短視頻、直播以細微的視角親近自然生活,以真摯之情觀照中國文化,以親身體驗激發情感共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姜華表示,“‘守藝人’以現代表達為傳統技藝添彩,有助於擴大非遺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期待他們不斷提升內容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讓觀眾觀賞美麗、體驗驚喜,繼而推動非遺熱從線上延展到線下、延展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慢工出細活,純粹讓非遺更顯魅力
今年4月起,33歲的向清標在抖音賬號“山白”上發佈系列視頻,記錄中國傳統手工工藝,他負責拍攝,23歲的侄子向宏俊出鏡。其中,短視頻《“一兩黃金一兩墨”古法徽墨製作》將近500天的製作過程濃縮進5分58秒的短片裏,發佈後立刻火了。割漆、煉煙、取煙、洗煙、打墨……徽墨在向宏俊的手中一點點成型。沒有誇張的劇情,沒有刺激的反轉,平鋪直敘的記錄卻打動了觀眾,抖音播放量破3.7億,點讚量超982萬。網友們驚嘆于徽墨“落紙如漆,經久不褪,紙筆不膠,豐肌膩理”的特性,也展開了圍繞古老制墨技法的熱烈討論,累計評論超過了51.3萬條。
5個多月裏,“山白”共發佈了25個作品,吸引了600多萬粉絲,獲讚3324.1萬。夏布、油紙傘、龍泉印泥、白棉紙等非遺在“山白”的網路空間中煥發生機。向清標透露,視頻拍攝的靈感源泉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他用黑筆在書中記錄的多項技藝旁打了對勾,這是他認為有希望復刻的。“這裡面還有非遺傳承人的介紹,等我們做出規模了,會嘗試聯繫並請教他們。”向清標説。
慢工出細活,久久方為功。拍攝傳統手工藝的視頻費時費力,在講求效率的短視頻行業中屬於“異類”。這一點在喜愛“古法”的網友中逐漸形成了共識,他們紛紛表示:“一個山白,一個彭南科,永遠不敢催更。” 2022年6月起,彭南科開始在網路上介紹瀕臨消失的手藝,很快就靠一條展示蓑衣製作過程的短視頻走紅。“短視頻只有不到10分鐘的時長,但拍攝過程十分漫長。”彭南科説,自己的創作時間最短為一週,最長則是一年。比如做剁辣椒就要始於春日播種,直至秋日收穫,一步也不能跳過。拍攝前的準備工作也必須全面細緻,他和團隊翻閱大量文字與影像資料,並向相關匠人求教。
觀眾評價,在“山白”、彭南科的作品裏,既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鄉村勝景,亦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趣。這些視頻畫面純凈透亮,色彩張力飽滿,特寫鏡頭精細,遠景充滿詩意,在一近一遠間道出非遺的奧秘。視頻只選取最必要的文字解釋流程,沒有複雜配樂,只有山泉滴落瓷杯、柴刀砍于竹上的原聲……在舒緩的節奏、唯美的鏡頭中,山間質樸的陳設、看似粗陋的工具反而呈現典雅的東方美態,或許就是這份純粹,讓古老的非遺傳承更顯浪漫。
創新表達,續寫古老技藝的“現代副本”
“只要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它就一定能延續下去,否則它的歸宿就只能是博物館。而讓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讓他們自己去了解和創作,自發成為傳播者。”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説。
2023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20週年。源於人們長期生産生活實踐的非遺,凝結了時代文明和智慧結晶。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創作者們正以創新的藝術表達,續寫古老技藝的“現代副本”。比如,95後湖南妹子“江尋千”的視頻內容涉獵極廣:1300年前的荔枝酒、宮廷美食龍須酥、三不沾、茶百戲等古法美食,她都能一一還原。與“山白”們的唯美表達不同,“江尋千”的作品強調鮮活的故事。今年6月16日,一支《帶你去看曾經最極致的浪漫,千年絕技——打鐵花》的視頻在B站發佈,至今已經獲得近1560萬播放量、176萬點讚數。視頻裏,為了掌握國家級非遺“確山打鐵花”的技藝,她專程去河南拜師非遺傳人楊建軍,最終成為第七代傳人,打破了這一行千年來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在沙漠中“打鐵花”之際,“江尋千”道出其作為非遺“練習生”的感觸:“原來打鐵花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克服直面烈火的恐懼。這是浴火的浪漫。”鐵花綻放之時,觀眾在彈幕中或引詩詞相應和,或表達對非遺傳承的關注,或感嘆人類文明的魅力。“鐵花易逝,但人情長存”,深度的情感共鳴在此刻串聯而成穿越古今的鑰匙,打開了更為曠達的心靈空間。(本報記者宣晶 實習生孫彥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