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遺

春晚中的非遺:那些“老客”與“新面孔”

作者:劉可欣責編:君君時間:2023-01-28

每一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為了讓全國人民都樂在其中,自然要包含各式各樣的節目。磅薄大氣的歌舞類節目唱出齊聚一堂的歡樂,語言類節目如相聲小品則負責調節氛圍,或感人、或逗笑。而近些年,另一個類別的節目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今年春晚中的《滿庭芳·國色》和《百鳥歸巢》。傳統文化元素和非遺類的節目越來越讓人驚艷,得益於人們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

説起非遺,其實“常駐”于春晚的非遺,得數戲曲類。京劇、川劇、豫劇、越劇、粵劇、崑曲、黃梅戲等非遺項目都登上過春晚的舞臺,陪全國人民共迎新春。2023年春晚,戲曲節目《華彩梨園》廣邀戲曲名家、“80後”“90後”的青年一代戲曲演員和少兒戲曲愛好者同臺獻技。在今年的《華彩梨園》中,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福建莆仙戲首次登上春晚舞臺。

同樣“常駐”春晚的還有武術類節目。今年的《演武》由趙文卓與河南少林塔溝武校近百名學員共同演繹,以四時之景變化體現練武之人的持之以恒,展現出中華武術的精氣神。

今年春晚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百鳥歸巢》必得佔有一席之地。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即南音。《百鳥歸巢》播出後,#百鳥歸巢唱的是什麼音樂#話題迅速引起網友討論。南音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因而成就了婉轉深情的節目效果。南音有著名的四套套曲,即“四”(《四時景》)、“梅”(《梅花操》)、“走”(《八駿馬》)、“歸”《百鳥歸巢》)。《百鳥歸巢》也呼應了春晚的主題:遊子歸鄉、闔家團圓。

雜技《龍躍神州》則體現河北省級非遺項目中幡的驚險刺激。中幡起源於隋唐,最初是民間雜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幡桿、傘、旗子、幡面和鈴鐺等組成,十幾個套路,五十多個動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種高難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娛樂性。由河北省香河縣申報的中幡(安頭屯中幡),已經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少兒民俗表演《我和爺爺踩高蹺》更是將舞臺和非遺完美結合。剪紙藝術、膠東花餑餑、海陽秧歌、山東小調等大量非遺內容被搬上春晚舞臺,喚醒了人們過年的記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可欣)

(來源:華西都市報 2023年1月28日 A13版)

文章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