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責編:君君時間:2022-11-15
近日,85歲高齡的許本漢再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多年來,他始終堅守潛心研究德宏民族地區植物的初心,致力於將民族植物學知識與少數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緊密結合,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研究民族植物,成為一位“半路出家”卻又名副其實的植物學家。
與植物結緣的40年,“外行”變“內行”
1937年8月,許本漢出生於緬甸,1942年5月,隨父母回到了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鄉生活。1958年8月,許本漢從昆明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原蓮山縣農水科工作(1958年10月,原盈江、蓮山兩縣合併為新盈江縣),就此開啟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之後,又先後轉戰中共盈江縣委農工部、德宏州歸國華僑聯合會、德宏州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工作。
在盈江縣農水科工作的7年間以及之後多年從政的歲月中,許本漢經常會出現在各村寨的田間地頭、山野森林,因而也接觸到了許多以前未見或見而不識的植物。同時,他發現當地少數民族在對一些野生植物的食用習俗、採食應用、藥療和栽培馴化等方面上展現出別樣的才智,經常有想不到的妙用。“以前我去鄉鎮上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村民將山茅野菜和野果採摘到集市上賣,‘苦圈圈’‘帕哈’‘麻列噸’‘苦子果’……很多不知學名的食材在他們手裏都可以變成美味的食物,這讓我覺得很神奇,也很吸引我。”於是,許本漢沉迷于蒐集各種山野植物的日子。
20世紀60、70年代,德宏很多大山裏的鄉村不通公路,貧困且閉塞。為全面蒐集德宏各地的山野植物,許本漢幾乎走遍了德宏的各個村寨,大小溝坎,甚至是高山峻嶺。那段日子裏,許本漢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還利用空余時間採摘標本、登記、壓制、烘烤、查閱文獻、求師辨認……一個植物標本,除了標本本身,還需要一份專屬的植物“戶口”——記錄採集日期、編號、産地、生長環境、海拔高度、學名、傣族名、景頗名、食用方法等資訊。許本漢對德宏本地的野生蔬果也從“外行看熱鬧”轉變成為“內行看門道”。
漸漸地,一個個標本的研究變成了一篇篇的植物研究文章。《盈江蘇典的空竹和空竹米》《盈江山區的刀耕火種問題》《刀安仁與植物引種》《景頗藥膳佳肴》《德宏傣族巧用植物葉》等文章相繼刊登發表。截至1998年,許本漢退休時已收集了許多份標本,植物“戶口”寫滿了小“賬本”。
退休4年,終圓植物成書夢
1998年,當時已經61歲的許本漢做了一個決定,要將自己積累多年的關於野生蔬果植物的研究整理成冊。
説幹就幹,許本漢將自己發表及未發表的文章、圖片和經歷故事整理成綜合報告送到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委員會進行評審。經吳徵鎰、李德銖、周浙昆、李正安、陳三陽、龍春林等專家鑒定確認,德宏本地傣族、景頗族傳統食用並有應市的野菜(含真菌、苔蘚、地衣)213種,野果46種。這些資訊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摸清山野蔬果種質資源家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6月,一本名為《德宏山野蔬果》的書正式出版發行了。這本書凝聚了許本漢幾十年野外調查及標本鑒定工作的心血,首次較系統全面地記錄了德宏片區的野生植物,德宏州也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山野蔬果植物名錄。
“德宏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它是一個獨特的自然綜合體,多種動植物共生、匯聚和種屬演化,是不可多得的‘寶地’,一直為中外植物學家所嚮往。”談及為什麼可以在德宏收集整理出如此多的野生蔬果,許本漢説道。
工作有退休時間,但學習沒有“退休時間”
數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讓許本漢獲譽無數。1996年12月《德宏傣族民族植物學報道》獲德宏州十年科技進步三等獎,《盈江蘇典的空竹和空竹米》被評為雲南省“八五”期間受獎的12篇優秀科普作品之一。1979年11月許本漢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84年2月、1989年12月,被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分別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984年11月,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為科學技術普及推廣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獎;1989年12月,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頒發“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表彰證書。
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得到黨和政府的承認讓許本漢非常興奮,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在學術研究上,我算不上最好,國家給那麼高的榮譽,自己要對得起這份榮譽。”為了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自己的諾言,許本漢每做一項工作都留有記錄,他在實踐中對先進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這二十幾年,我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但還是每天會讀報、看書、寫作,繼續學習的日子過得很充實。”拿著剛從報紙上剪下的好文章,許本漢滿足地説道。(德宏州科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