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原創

家門口的人工智慧訓練師

作者:吳健鵬 金軻責編:曹洋時間:2022-03-24

陳霞今年30歲,是兩個孩子的寶媽,還是貴州銅仁市萬山區“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産業扶貧孵化空間的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

在陳霞讀2年級和6年級時,母親和父親先後外出打工,經常好幾年才回家一次。時隔多年,陳霞至今仍記得兒時作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在爺爺奶奶家吃完年夜飯,幾個堂兄妹坐在屋外看著絢爛的煙花,每個人心裏想的都是遠在廣東打工的爸爸媽媽。”

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度留守

貴州是中國人口流出大省,據統計,2016年,貴州有近600萬人出省打工。這一年,貴州常住人口3555萬人,出省打工人數佔比近2成。

與父輩一樣,陳霞也有過4、5年的打工經歷。大約在12年前,她隨著父母去了珠海,成了電子廠流水線上的一員。到2015年回老家前,她做過至少5種類型的工作,先後進過3個廠子,最高月工資4800元。

2015年,陳霞回到老家完婚,同年第一個孩子出生,從那以後,她便留在家鄉。由於兒時刻骨銘心的孤獨感,長大後,陳霞篤定要留在孩子身邊,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度留守。

陳霞的老家在印江縣杉樹鎮冉家村,老家的房子是木質結構,自己的小家、父母、叔叔,3個家庭住在一起。長凳支個木板、放點稻草再鋪上棉絮,就是一個小孩的床。

易地扶貧搬遷 群眾家門口就業

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後,2016年8月,貴州省政府出臺《關於深入推進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十三五”時期,對貴州全省“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13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陳霞家包含其中。

2018年,陳霞一家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宅,搬進了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這是萬山區最具代表性的安置點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承接了來自思南、印江、石阡三個跨區域縣的4232多戶18379名搬遷群眾。

為了讓像陳霞一樣的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下大力氣拓寬就業渠道,通過“政企聯動”、 “扶貧微工廠”建設等,讓搬遷群眾能夠就近就業。陳霞工作的“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産業扶貧孵化空間就應此而生。該計劃是螞蟻集團“數字木蘭”系列計劃支援的一個代表項目。

2019年8月,由螞蟻集團、浙江螞蟻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聯合中國婦基會發起的“AI豆計劃”人工智慧孵化項目落地萬山。這一計劃致力於探索出一條“人工智慧+扶貧”的公益新模式。從培訓認證、社會企業孵化、訂單扶持等3個方面,幫助欠發達地區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群體,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家”的意義有了“事業”和“發展”的內涵

作為旺家花園扶貧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産業扶貧孵化空間吸納了近百名搬遷群眾就業,陳霞是第一批。她的工作,是借助專門的工具,對數據進行標注。在人工智慧的三要素中,數據作為基礎,甚至比算力和演算法還要重要,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和靈魂。陳霞標注的數據應用於輔助無人駕駛,剛上手時,她非常忐忑。那時候的她一度懷疑,無人駕駛的車真的能坐嗎?

經過上崗培訓,陳霞很快學會了熟練使用標注工具。上手後,平均每天,陳霞要在電腦上標注60萬個點,最多的一天她曾標注超過108萬個點。第一個月發工資,陳霞收到了7000元,是她進入社會以來工資最高的一次。

收入只是一部分,這份工作對陳霞的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她能兼顧家庭。每天早晨六點半,陳霞將兩個兒子穿戴整齊送上校車,自己只需要步行五分鐘就能到公司。下班後,陳霞會帶著孩子到家附近的夜市上逛一逛,或者去遊樂場玩一會。

老公在外地上班每個月工資6000多,但要按年結算。所以,家裏每個月2000多的房貸和兩個孩子的生活開銷基本都是陳霞負責。剛搬遷出來時,陳霞依然是和父母叔叔家住在一起。2021年底,陳霞和老公在銅仁買了套房子,總共 102方,首付付了10萬。這是第一個真正屬於她和老公自己的家。

近年來,和陳霞一樣,回到家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家門口能就業,收入不比外面少,家鄉的意義除了原來的“家”,還第一次有了“事業”和“發展”的內涵。

春節前,陳霞一家到影樓拍了一張全家福,這是陳霞第一次穿上婚紗。這張遲到8年的婚紗照,彌補了結婚時遺留的遺憾。下一步,陳霞希望老公也能在家門口找份工作,一家人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起。(文/攝 吳健鵬 金軻)中國網新聞評論部出品

1  2  3  4  5  6  >  


文章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