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歷經了從草原牧民到高原漁民、農民三個階段760年的歷史變遷,興蒙鄉保留至今的‘喀卓’文化仍然具有鮮明的蒙古族民族特徵,蒙古族歌舞、三杯酒、蒙鄉烤肉讓我們強烈感受到蒙古族在雲南的傳承和發展。”國慶期間,來自內蒙古的王樹雲和家人一起走進神往已久的玉溪市通海縣興蒙鄉。

“我們從內蒙古到雲南旅遊、出差,都會來興蒙鄉看看。”漫步興蒙鄉白閣村,擁有幾百年曆史的傳統村落與鳳凰山渾然一體,家家戶戶屋脊上都是馬鞍子的形狀,斑駁的土基墻上,螺螄、蚌殼隨處可見,充滿蒙古族元素的興蒙鄉讓國內外賓客流連忘返。70歲的村民趙素芬大媽告訴記者,興蒙鄉名氣越來越大,法國、美國、南韓人都來我們興蒙鄉,山上看看、田裏逛逛、農戶家坐坐。

近年來,興蒙鄉在加強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同時,不斷加大文化旅遊投入,先後實施了民族文化廣場、特色牌坊、歷史文化展館、民族特色村寨等建設,對部分民居、道路進行改造,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民族特色旅遊景觀。註冊成立了通海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傳承保護中心,開展《喀卓語言彙編》、傳統祭祀等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的支援幫助下,開始研究和提煉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舉辦民族語言、馬頭琴、民族舞蹈、民族聲樂教學班。

同時,興蒙鄉積極探索和思考如何推進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相融合,怎樣推進旅遊發展與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相融合。

 “通過南方高原蒙古族部落少數民族特色小鎮以及特色民居等項目的建設開發,形成文化旅遊産業鏈,讓興蒙鄉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興蒙鄉鄉長楊速華表示,當前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文化旅遊業的發展還有差距,旅遊商品和特色餐飲尚未形成品牌,解決吃、住、行、娛、購、遊六大旅遊元素,興蒙鄉任重道遠。

據了解,興蒙鄉將在今年12月14日舉辦那達慕大會。屆時,來自國內外的蒙古族嘉賓將走進興蒙、了解興蒙,為興蒙鄉明天的發展建言獻策。(記者余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