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于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一帶的尼西黑陶,已有3000多年的製作歷史。如今,在當地黨組織的帶動下,製作尼西黑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路子。

産業扶持力度加大

尼西黑陶歷史悠久,最早或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19世紀中葉,尼西黑陶工藝已臻成熟。酥油茶罐、土砂鍋等陶器,成為藏區群眾十分喜愛的生活器皿。1978年,中甸縣(今香格里拉市)政府撥款5000元扶持尼西鄉建立了土陶製作社。

近年來,迪慶州加大了對尼西黑陶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大力培養傳承人,採取“黨總支+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方式,發展制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集體經濟,保護、傳承這一古老工藝。當地許多年輕人出於改善自身經濟條件等目的,開始積極學習制陶手藝,加入合作社,在自身實現增收致富的同時,推動了尼西黑陶産業的蓬勃發展,也有效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小戶經營、小打小鬧的局面。



增收效果顯著   

尼西黑陶雖然歷史悠久,製作工藝考究,但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小、散、弱的問題,産業潛力發揮不充分,促農增收效果不明顯。為此,近年來,香格里拉市扶持尼西鄉成立了專門從事黑陶生産和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香格里拉陶藝社。以陶藝社為陣地,將從事黑陶生産經營的村民集中起來,抱團闖市場。

郭軍華和謝良是尼西當地兩名普通黨員,他們有經營頭腦,也有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美好願望,但卻缺乏黑陶製作技術。為此,當地黨組織請來尼西黑陶製作名師祥巴,在幫助祥巴建黑陶工廠的同時,請他將技藝傳授給郭軍華和謝良。同時,黨組織又派遣他倆前往江西景德鎮學習陶器製作技藝。兩人學到技術後,先後回到湯堆村成立了自己的黑陶製作公司、合作社,分別吸納了幾十名村民成為黑陶産業工人。

如今,當地已有五六家黑陶合作社和制陶小公司,村民幾乎每家都製作黑陶,戶戶有人掌握制陶技術,年收入也從過去的幾千元增加到了幾萬元。尼西黑陶年産量也已達到1.5萬多件,産品門類由過去的土鍋、土罐、火盆等,增加到龍壺、煙灰缸、花瓶等上百個品種。僅尼西黑陶的主産地尼西鄉湯堆村,從事生産黑陶製品製作的農戶就有80多戶,從業人員150余人,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元。銷售收入最高的農戶年黑陶銷售額達六七萬元,最低的也有6000多元,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依託電商産品銷往國外  

“從記事起,我就跟著父親製作黑陶了。那時,我們製作的陶器除了在本地售賣,還通過馬幫運往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壩地區。”尼西鄉當地有名的制陶藝人當珍批初説。當地90後制陶藝人拉茸肖巴也説,過去他們的黑陶産品除了在迪慶和麗江銷售外,在省內市場較為冷清和小眾,幾乎沒有市場。

這幾年,隨著電子商務和香格里拉旅遊的興起,尼西黑陶逐漸實現了走出去。依託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當地不少年輕的制陶藝人選擇開設尼西黑陶網店。2016年初,湯堆村的幾位年輕藝人在黨支部的幫助下,依託基層綜合服務平臺上的電子商務功能開設了黑陶網上店舖。很快,他們製作的黑陶産品就賣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地。開業3個月,就實現銷售收入15萬元。

從古到今,迪慶、西藏的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甘孜、阿壩等地區的群眾習慣使用尼西黑陶器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市場的穩定。對於如何發展壯大該産業,當地一位從事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專家認為,因推介和宣傳滯後,尼西黑陶知名度還不高,市場面狹窄。加之其製作工藝主要圍繞生活用品發展,在陶製品行業中相對缺乏收藏、品鑒等藝術價值。因此,想要該産業更具文化藝術産業的生命力,需要在結合其特有的歷史和工藝價值基礎上,融入更多文化和現代藝術元素。

記者 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