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籠中》:用愛與勇氣衝破“命運之籠”

2024-03-12 15:29:41.0

來源:人民網

暑期檔過半,《八角籠中》口碑“破籠而出”,躋身今年7月票房冠軍,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電影題材小眾,啟動之初便不被資本看好;沒有大製作、大明星、大宣傳,再加上導演王寶強執導履歷不夠豐富,連觀眾也為他捏一把汗。

可仔細想來,《八角籠中》火出圈確在情理之中。影片兼具商業價值與文化意義,將創作者的自我表達和受眾需求融合得恰到好處,並以人文關懷和“小人物”視角,傳遞出頑強拼搏的價值觀。蟄伏6年,曾在一片譁然中領取“金掃帚”獎的王寶強,終於帶著一部滿載誠意的中國故事,為廣大觀眾在炎炎夏日中帶來了歡笑、感動與激勵。

有力的真實事件,奠定了影片的現實主義底色。影片取材于真實的“恩波格鬥事件”:位於成都的恩波格鬥俱樂部中有著大約400多名大涼山少年,他們在俱樂部裏學習和練習綜合格鬥。2017年,創始人被質疑“利用孤兒謀利”,“剝奪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引發公眾熱議。隨後通過主流媒體介入,當事人將真相訴于大眾,平息了這起在“網路道德”聲討中的風波。

這個夏天,王寶強將這群格鬥少年“逆襲”的人生經歷搬上了大銀幕。影片中,故事原型、影片主創與角色的靈魂高度重疊,無論是向騰輝,還是恩波先生,亦或導演兼主演的王寶強本人,他們好似跨越時空,以銀幕為“媒”,相遇在命運路途中,生成了在逆境中努力尋求自身價值、不屈不撓的“小人物”形象,喚醒了觀眾曾為夢想竭盡全力的大眾記憶,為當下現實生活注入了積極能量。

影片以紮實的劇情、細膩的場景以及質樸的表演,呈現了“小人物”的遭遇與窘境。機緣巧合之下,向騰輝成了一群“野孩子”的師傅,讓他們從打假拳到真奪冠,看到更遼闊的世界;隨著格鬥俱樂部聲名鵲起,“殘忍、血腥”的輿論不斷發酵,向騰輝和格鬥少年經歷了命運沉浮;屢屢被騙,向騰輝仍堅持愛與善,克服重重困難,為格鬥少年撐起一片天。曾經錯失格鬥夢想的向騰輝,帶領一群大山裏的孩子走出逆境時的同時,也完成了一場自我成長和救贖。

雖然是現實主義之作,影片也不乏藝術性表達。作為電影中最重要的隱喻,“八角籠”既是數百名大涼山孩子的困境之籠,吸納蕓蕓看客冷漠、同情與關愛的人性之籠,同樣也是孕育敢於改變逆境的拼搏精神之籠;一段川劇變臉戲份,臉譜以光影的模式,打在向騰輝的臉上,投射出他面對“千夫所指”時的複雜心情;劉禹錫在《砥石賦》中言:“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當馬虎在絕望中將自己跌宕人生比喻為“打水漂的石頭”時,向騰輝卻被馬虎的悲傷與無助徹底激起了孤勇者的勇氣與鬥志。

導演路陽曾評價《八角籠中》充滿“創作者的直覺”,多數觀眾也給予“真誠”好評。但誠意之外,影片還有一些可待提升之處。敘事技巧方面,《八角籠中》某些段落有些像模倣“範文”的習作,陷入套路窠臼,故事線太長,節奏又不夠緊湊;從內容層面來説,一部電影中涉及太多主題,留守兒童、格鬥黑幕、輿論風波、人性善惡等,表達不夠聚焦,最後向騰輝面對媒體的“重場戲”,本該掀起全片高潮,卻處理得有些草率和暗淡了。

如將人生遭遇困境之態喻為“命運之籠”,不願“困于籠中”,唯有“破籠而出”。王寶強憑藉《八角籠中》扳回了電影人生中重要一局,這是呈現現實、扣問現實的力量,也是人性向善、愛與勇氣的勝利。帶著這份感動擁抱生活吧,願我們面臨“逆”與“困”都有“破籠而出”之勇!

(作者係中國傳媒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