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瑰寶承古藝,千年福船寫新章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非遺瑰寶承古藝,千年福船寫新章

2024-09-13 11:37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泉州福船,不僅是我國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更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載體,無數的絲綢、瓷器等貨物通過它遠跨重洋、銷往異國他鄉。為探尋福船歷史、傳承非遺文化,福建農林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挽民族星光,傳民族文化”民族團結實踐團于7月11日前往泉港區國家非遺福船傳承中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

實踐團到達國家非遺福船傳承中心

實踐團成員們一踏入展館,便被眼前滿載風帆、破浪前行的福船模型所吸引。由館內工作人員介紹,當年鄭和下西洋所乘的便是福船,它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航行工具,更是我國古人工匠精神的具體化身。一代代建造福船的工匠們,憑藉他們精湛無比的造船技藝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福船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代相承,不斷發揚光大。

實踐團觀覽福船發展歷史

當實踐團來到館內的福船模型製作工坊裏時,現場有數位老船匠正在有條不紊地建造著船模。見到實踐團來訪,老船匠充滿自豪地為實踐團介紹起了福船特點。原來,福船的每一道生産工序、每一個構造細節都凝聚著船匠們千百年來的心血與智慧。特別是福船獨特的水密隔艙技術,其主要工序包括:首先,根據需要確定龍骨的隔艙板的位置,並且在龍骨兩邊的相對位置加接首尾兩段向上翹起的龍骨首尾部位不同角度,以此初定該船的脊梁骨造型及基本參數。然後,結合不同船種的用途和作業所需條件等,來確定隔板設定分佈的位置。並且根據該船的生産需要確定主桅桿的長度大小、口徑大小及蓬葉高寬。最後,在整船基本定型後,根據需要製作舵葉的形態和大小,用隔艙板將整個船艙橫向分隔成一個個獨立且互不透水的艙區,並用絲麻和桐油灰填充木料間隙,確保隔艙的密閉性。

這一創新設計所帶來的優勢是,當船舶在航行中不幸撞到礁石等障礙時,由於運用了水密隔艙技術,船體的眾多艙室中只有少數艙室會破損進水,僅需針對受損艙室進行及時修復與堵漏作業,即可保障船舶繼續安全航行,有效防止全船沉沒,減少生命財産損失。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船舶內部的層層隔艙板設計,不僅厚實且與船殼板緊密結合,這些隔艙板還巧妙地扮演了肋骨的角色,就像土木工程中鋼板上常設的加勁肋一樣,對船體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能有效提升結構整體剛度,簡化造船工藝,增強船舶整體安全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了船舶的整體抗沉性能與安全性。

“水密隔艙”主體展示

據悉,自唐代以來,木船製造業便巧妙融入了水密隔艙這一精湛技藝,並在18世紀後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接納與採用。然而,隨著鋼鐵船舶的興起,傳統木船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令人驚嘆的是,在福建地區,這項跨越千年的古老民間智慧——水密隔艙技術非但未被遺忘,反而得以延續,仍能建造出載重量超過60噸的三桅木帆船,實為“活化石”般的存在,極為稀有珍貴。

此外,這一文化瑰寶——福船,不僅承載著豐富的地域特色和行業傳統,更展示了造船與航海領域獨特的民俗風情。這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福船,不僅將中國古代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藝與中華瑰麗的藝術品播撒至世界各地,亦將異域文化帶回東方。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了造船技術的革新與演變,更是在文化與經濟的交匯點上,為沿海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創造出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福船背後,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他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福船模型展示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通過對泉州市國家非遺福船中心的調研,福建農林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民族團結實踐團對福船製造技藝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後,實踐團隊成員們努力搭建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青春橋梁,讓精湛絕倫的福船匠心工藝為更多人所知曉,讓福船非遺綻放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

福建農林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 徐嘉鴻 楚子恒 王昊 孫柏一

【責任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