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帶一路”故事

發佈時間:2019-11-07 10:17:43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橡膠止水帶,菌草技術,故事,蒙古國,一帶一路

  林冬梅(前排左二)與父親林佔熺(前排右四)和當地民眾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楊兆巍在計算橋梁設計參數。(受訪者供圖)

  朱鵬飛在檢查供水設備。(受訪者供圖)

2019年5月18日,段紅玉(右)與業主布卡布哈立德(中)在巴哈吉四萬人奧林匹克體育場封頂儀式上合影。(受訪者供圖)

  馬超(左)在向當地工作人員指導作業流程。(受訪者供圖)

  手持中莫兩國國旗的孫麗華。(受訪者供圖)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僅大大優化了中國開放格局、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更為沿線各國聯動發展注入了磅薄的正能量。在此過程中,中國專家、工人深入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和沿線各國同事一道,譜寫了絲路上共同發展、深化友誼的新篇章,留下了一個個讓中國建設者難忘的故事。

菌草種植助巴新減貧

■ 林冬梅  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中心副主任

我的父親林佔熺是菌草技術發明人,被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尊稱為“BUTUBA(巴新國鳥極樂鳥)”教授,寓意為當地帶來吉祥。他26次到當地東高地省實施中國福建省援助的菌草旱稻技術項目。近年來,我與他一同赴巴新工作,深深體會到中國技術援助為當地人民實現脫貧與發展帶去的希望。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前夕,在當地報紙上發表了署名文章《讓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係揚帆再啟航》,文中專門提到了菌草旱稻技術項目。

東高地省沸騰了,從14日清晨起一直到習近平主席離開巴新,我們不斷接聽電話、接待一批批訪客,談的都是感謝習近平主席對巴新的情誼。東高地省政府官員認為,習近平主席促成了菌草旱稻項目援助東高地,把福建省與東高地省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共同實現減貧、增加農民收入。中國樹立了政府治理貧困的榜樣。

目前,東高地省已把“零貧困”作為2030年首個實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中國政府支援下,與中國專家團隊共同努力,力爭把該省打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我在蒙古國建大橋

■ 楊兆巍  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橋梁工程設計師

到中鐵建安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工作以來,最讓我驕傲的是把中國設計、中國標準帶到蒙古國烏蘭巴托市雅爾瑪格互通立交橋的設計中。

雅爾瑪格互通立交橋是我們設計院首個正式實施的國際項目,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通往蒙古國最大國際航空港——成吉思汗國際機場和開發區的主幹道。面對機會和挑戰,公司領導經常為我們加油鼓勁,並親自參與項目設計。我們團隊的十幾個小夥子也暗下決心,一定設計好中蒙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橋。

2017年國慶假期的一天,我作為設計團隊代表從北京轉機到達蒙古國,次日就奔赴工地查勘現場。10月的蒙古國寒風刺骨,沙塵瀰漫,一會兒手就凍得握不住筆。實在受不了,就放下筆,雙手使勁搓一搓,再拿起筆記錄。一連10天,我將整個規劃區域的地質、地形、地貌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雅爾瑪格立交橋設計中,我們大量運用了中國先進的橋梁設計技術。記得有一次,蒙方工程師對我們設計圖紙採用的國內汽車荷載標準提出質疑。為了讓他們信服,我們建立了同樣的計算模型,把兩種荷載分別按規定施加到計算模型上,經過實踐計算對比,證實採用中國規範的荷載標準比蒙方當地規範的荷載標準要高很多。從此,蒙方工程師對我們的設計不再質疑,中國橋梁標準實現了在蒙古國落地。

圖拉河被烏蘭巴托市民稱為“母親河”,雅爾瑪格立交橋主橋正好跨越這條河。為了減少對河流的污染,我們制定了環保專項實施方案,確保烏蘭巴托100多萬市民的生活用水水質不受影響。

我們還採用了中國標準設計了蒙古國最大的互通式立交橋——烏蘭巴托交警局附近上跨立交橋。今年9月16日,該橋主橋通車。當看到蒙古國總理呼日勒蘇赫出席通車典禮,聽到他稱讚採用中國標準建設的兩座大橋緩解交通擁堵、便利了市民出行時,我內心十分激動。我很榮幸參與其中,不僅見證了按照中國標準設計、建造的大橋從無到有的過程,更見證了它改善當地交通出行的歷程。

作為中國工程師,我自豪

■朱鵬飛 中鐵二十局安哥拉項目經理部奎托供水項目經理

我今年34歲,2016年10月到安哥拉工作。當時心裏壓力很大,雖然以前在國內也當過工程項目負責人,但畢竟這是第一次接觸國外水利項目。

奎托供水系統項目位於安哥拉中心地帶比耶省奎托市區南部,距離市中心12公里,是比耶省最大最完善的供水系統,採用中國標準設計建設。

項目正式開工時,我們團隊只有10個管理人員,平均年齡不足33歲。在國外施工,面臨行業陌生、語言不通、標準不同等困難,攻克語言關成為我們團隊戰勝一切困難的首要任務。白天忙工作,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學葡語。3個月下來,我們熟練掌握了500多個葡語單詞,能和當地人簡單對話。日復一日,我們在工作中補齊了自身的語言短板。

我們承建的供水項目全部採用中國標準,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出現中西標準的“較量”。比如,在混凝土施工縫施工中,我們採用鋼板進行止水處理,而當地的技術人員習慣用橡膠止水帶。為了讓他們了解鋼板止水不易變形且穩定性更好,我們收集了很多成功案例及國際認可的證書文件,證明這項技術應用範圍廣,技術成熟可靠,最終説服了他們。

在一個半月的初凈化水通水調試過程中,我們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吃住基本都在現場,早上開預備會議,明確分工,晚上開總結會。經過多次檢驗測試,供水項目均符合健康水質標準,比計劃提前一個月實現全面通水。

今年10月18日是個讓人難忘的日子——奎托供水項目舉行竣工典禮。一名當地政府官員看著自來水源源不斷流出感慨道:“奎托市16萬民眾頭頂水桶取水的苦日子終於結束了!”當地人見到我們高喊:“中國,好樣的!”很多小孩一看到我們舉手機拍照,就往鏡頭裏鑽,歌聲、歡笑聲、稱讚聲響成一片。那一刻,作為一名中國工程師,我感到無比自豪。

奮鬥在第二故鄉

■ 段紅玉  中鐵建工集團國際工程公司阿爾及爾、吉吉爾區域工作人員

2008年,我作為一名剛大學畢業的翻譯,坐飛機經過近9000公里航程,來到中鐵建工集團阿爾及利亞分公司,參與巴哈吉四萬人奧林匹克體育場項目。這是阿爾及利亞第一座能夠滿足國際比賽賽事的國家級體育場,也是該國21世紀以來建設難度最大的體育場工程。

飛機一落地,我便加入到緊張的項目籌備工作中,從租住處、接水接電、購買生活用品、購置辦公桌椅,到開立賬戶、辦理工作證、進口物資,再到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穿梭在五六個部門之間辦理業務,每天可謂是披星戴月,成百上千次乘車往返還治愈了我的暈車毛病。對於剛從環境優美、書聲瑯瑯的校園走出的我來説,這荒野求生般的生活是一生無法忘卻的記憶。

第一批建築物資入境時,當地已進入雨季。每當我協調物資運輸時,都會遭遇傾盆大雨,因此我被同事戲稱為“段大雨”。由於工期緊迫、場地泥濘,我們只能冒雨開車在省道上行駛,在只有10℃的大雨天氣中與項目團隊一起奮戰到深夜。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搭建起了項目的第一棟活動板房。

雖然白天是同事眼中的“女漢子”,但夜晚想家的時候,我也會默默流淚到淩晨。4年跨國之戀,網路信號時斷時續,一年相見次數更是屈指可數,但丈夫還是放棄攻讀重點大學研究生的機會,來到阿爾及利亞支援我的工作。我一生都無法彌補對“小家”的虧欠。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11年奮鬥中,我從“小段”變成了人盡皆知的“段姐”,從一名女翻譯成長為一名工作人員,對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執著,是我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對初心和使命的踐行。

今年6月,巴哈吉四萬人奧林匹克體育場全面封頂,我經歷了過去11年的艱苦奮鬥歲月,更享受到了“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我將繼續秉持“改善環境、創造幸福”的使命,帶領同事們繼續奮戰在我的第二故鄉——阿爾及利亞!

“跟中國人幹活很高興!”

■ 馬超  中鐵長安重工公司工程師

2017年1月,我趕赴巴基斯坦,擔任卡(卡拉奇)·拉(拉合爾)公路Ⅲ標項目部碎石場經理,負責碎石場籌建、生産等工作,該項目全長230公里,全部採用中國標準。

今年3月底,這條中國企業以EPC(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方式承建,巴基斯坦政府投資規模最大、線路最長、智慧化水準最高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如今,其展示的“中國品質”和“中國速度”,被很多路過的巴基斯坦民眾讚譽。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塵土飛揚的建設場景。儘管在履職前做了不少功課,但是初到巴基斯坦時,惡劣的條件、艱苦的施工環境,還是讓我有些猝不及防。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除了人以外,機械設備也會“水土不服”。就在我們忙碌組裝設備的時候,製冷機出現了故障,在當地卻買不到配件。於是,我就帶著當地工人去偏僻區域的舊貨市場“淘寶”,因為一些不大的舊貨市場經常會有中國企業出售的各類機械設備及其零配件。工夫不負有心人,巴鐵員工經過“天羅地網”式尋覓,最終找到了可供更換的同型號配件。

經過3個月的緊張籌備,發電機站、燃油庫、炸藥庫、開採工作面等一應俱全,總重1500噸的碎石場生産線安全組建並投産運營,每小時産量可達1200噸,成為巴基斯坦最大的碎石生産線。同時,物美價廉的上萬件零配件也在庫房“隨時待命”。

開辦碎石場解決了當地300多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開採、碎石操作人員及維修管理人員。那迪爾剛應聘到碎石場時是一名焊工,因為表現優異、勤奮好學,他逐漸成長為焊工班長,成為帶領當地勞務生産的負責人。

那迪爾總是自豪地説:“跟中國人幹活很高興!”他熟悉生産流程,能獨立處理一些小問題,當地工人都很尊敬他,也很喜歡他,大家在一起工作其樂融融。

我們使用的設備和生産工藝在當地受到廣泛好評,當地政府和周邊的碎石場人員經常前來學習,我們毫無保留地將經驗、技術傳授給他們,這是我們為中巴友誼關係作出的貢獻。

“好味道”大米好!中國好!

■ 孫麗華  中鐵二十局莫三比克公司員工

我于2017年12月來到莫三比克工作。今年3月,“伊代”颶風使莫三比克遭受巨大損失,一時間,全國上下陷入悲痛之中。作為在莫三比克紮根發展的中資企業,中鐵二十局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們所在的馬普托駐地是中國商會選定的災後捐助物品集中點。半個月時間裏,我和同事總能收到來自本公司和其他中資企業送來的衣物和食品。棉被、罐頭、餅乾、飲料……一件件、一瓶瓶,讓人深刻感受到來自中國企業和中國同胞對莫三比克受災百姓的深深同情和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我和同事擔任這次捐贈物資收集的志願者,雖然收集整理工作任務繁重,但當聽到當地受災員工滿含感激之情地對我們説“Thank you,China!”時,都感到很欣慰,同時也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救災過程中,食物短缺狀況曾十分嚴重,由中鐵二十局與中非基金合作管理的“好味道”大米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近50名員工兩班倒工作,每天連續16個小時為災區加工自己種植的“好味道”大米。

2018年4月是我們接手該項目後迎來的第一個豐收季,我有幸參與了這盛大的收割慶典,一群當地的年輕姑娘在收割後的稻田裏歡快地跳著草裙舞,慶祝這一重要時刻。

兩年間,我還見證了項目從最初的1.3萬畝,到完成種植面積3.2萬畝,並於第二年擴增至3.6萬畝;收穫的稻穀從原來的不足3000噸增加到1.35萬噸,並在2018年至2019年種植季增至1.7萬噸;見證了當地合作種植戶從最初的30多戶增加到近500戶;見證了更多民眾從中受益……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去當地超市購物,超市收銀員看見我們後豎起了大拇指説:“‘好味道’大米好!中國好!”那一刻我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知道,我們生産的“好味道”大米越來越被當地人所熟知,我們生産的中國大米正飄香在莫三比克。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