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工頭”到“種菜能手”:一位返鄉青年的田園變奏曲

發佈時間:2019-08-22 10:00:5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文靜、郎兵兵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張青山,包工頭,變奏曲,夏菜,田園

從“包工頭”到“種菜能手”:一位返鄉青年的田園變奏曲

新華社蘭州8月21日電(記者文靜、郎兵兵)經過三年時間,返鄉青年張青山靠種菜在蔬菜大縣出了名,菜還在地裏生長就被客商訂購。

張青山的家鄉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是我國高原夏菜的主産區之一。8月正是産菜的好時節,在張青山的菜地裏,芹菜綠油油一片,穿梭于田間的他被曬得黝黑。

在榆中,張青山是個“另類”農民。大學畢業後,他靠在河北等地包工程修路掙了些錢。“一是想照顧父母,二是做完這個工程不知道下個在哪兒,就想找個能長久的行業。”

2016年,看著家鄉開闊土地上拔節的玉米,張青山動了心思。“這麼好的地只種玉米太可惜。榆中的高原夏菜名氣大、銷路好,不如回鄉種菜。”

起初,父母反對。“老兩口種了一輩子地,就是為了讓我不再種地吃苦,我咋能回來呢?”

張青山卻鐵了心。在外打拼的日子,讓他漸漸體悟到做精做優才有競爭力的商業規律,也看到了人們對“吃上好菜”的需求。他決定種相對難種的芹菜,並只負責種植環節。

説幹就幹,他做調研、建基地、修大棚、播種子……測量專業出身的他,把精細化作業的習慣帶到了種植裏。

為了讓土壤更肥沃,菜農們會在地裏撒生石灰,但用量、程度並不講究。張青山則會讓工人翻遍每一寸土地,按合理的劑量撒上生石灰。

如此種植,第一年他就喜獲豐收。看到收穫滿滿的張青山,父母也放下擔憂。

然而,種菜事業並非一直順遂。有一年,當地遭受罕見風災。“塑膠篷布成了大風箏,把做地基的水泥墩連根捲起。一陣風把十幾萬吹沒了。”張青山説,在農技人員的幫助下,他重新設計改造了大棚,並及時關注天氣預警,在來風前檢查,避免大棚留縫。

和傳統菜農不同,張青山很看重市場。每年春播之前,他都會前往山東、雲南等地了解行情,按需種菜。他流轉的150畝土地上,種了4種不同品相的芹菜。

幾年下來,他種芹菜種出了名,菜還在地裏,客商就早早訂購。甚至,他只負責把菜種好,收割裝車等環節全由客商負責。

“以前老人總説種菜辛苦,等自己種上菜才真正有體會,根本沒農閒這一説。地閒了,人還得看書、看市場。”他説。

2018年,張青山帶領合作社種植的芹菜産量達1000噸以上,産值超過220萬元,長期用工20多人。最近,他又打算新建智慧化育苗鋼架大棚3600平方米,進一步擴大規模。

在榆中縣,像張青山一樣返鄉種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甚至有幾位名牌高校畢業生。這些有著新觀念的年輕人給有40多年種菜歷史的當地帶來了新氣象。

榆中縣蔬菜産業發展中心主任滕輝介紹,獨特的氣候和土壤優勢讓榆中縣高原夏菜成為緊俏貨,這也吸引來更多年輕人種植高原夏菜,為産業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會進一步開發大中城市市場,提高蔬菜産品附加值,並借助‘一帶一路’,開闢國外銷售市場,為高原夏菜尋求更廣闊的銷售渠道。”滕輝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