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列通中歐 來回都滿載

發佈時間:2019-08-21 13:45:0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蔣雲龍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班列,重慶,中歐,企業,海關

在重慶誕生的中歐班列,最初只是為了外運筆記型電腦。2011年1月,首班列車從重慶駛出,開了中歐班列先河。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經過哈薩克、俄羅斯等國,班列到達德國杜伊斯堡,全長1萬多公里,全程僅需10多天。

相比空運,它的運費低廉。相比海運,它的速度快捷。然而中歐班列的開行,並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是技術難題。全程1萬多公里,最大溫差70攝氏度,電子産品無法承受。另一方面,是制度壁壘。每個國家海關都要開箱檢查,既浪費時間,還可能造成貨損。

破技術難題,重慶組織多家科研機構,很快研發出恒溫集裝箱。破制度壁壘,重慶簽署了“安智貿”協議,實現沿途海關監管互認: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在中歐班列(重慶)始發站——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記者看到,集裝箱上都有一把鎖。中歐沿線國家海關“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靠的就是這把安全智慧鎖。

班列開行多了,又遇到新問題:返程沒有貨源。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員工陳智科清晰記得,那段日子,為組織回程貨,他和同事聯絡代理商,“掃樓”發傳單,還跟電商企業一起到歐洲看市場……

陳智科和同事們的努力開始見效,中歐班列的性價比逐漸被更多企業接受。2018年,中歐班列(重慶)回程班列數首次超過去程班列數。因中歐班列而興起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入駐企業已經超過2400家,其中不少都是行業巨頭。

“有了中歐班列,人們才發現,地處內陸的重慶,和世界原來這麼近。”陳智科感慨。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