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變前沿 開放起高地

發佈時間:2019-08-15 09:57:5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蔣雲龍 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保稅港區,果園港,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變慢


  果園港港區。本報記者 劉新吾攝


地處內陸,但重慶開放歷史悠久,很早就成為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改革開放後,重慶又成為內陸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

不沿邊、不靠海,重慶人有闖的勇氣,更有創的智慧:建起一座果園港,集聚西部多地貨物,通江達海,多式聯運;開通中歐班列(重慶)聯通歐亞,一條陸海新通道從紙上變為現實,盼了20多年的西部出海便捷通道夢想成真;北上,經滿洲裏出境到達莫斯科,“渝滿俄”班列實現固定發車。重慶已形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開放大通道格局,正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果園港——

“公鐵水”構建聯運網

本報記者 蔣雲龍 劉新吾

雖深居西部內陸,重慶開放的步伐卻越走越快,以至於有的規劃一度都跟不上了。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就經歷了7次調規。當年起步時,果園港僅有2個泊位散雜貨碼頭,現在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內河水、鐵、公聯運樞紐港。

定位在變,果園港的能力也在變。去年,果園港吞吐量增長到近1600萬噸,而5年前才不過350萬噸。果園港的鐵水聯運網路,已覆蓋雲南、貴州、四川、陜西、甘肅、新疆等地。長江黃金水道、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在這裡無縫連接。身處內陸的重慶果園港,正在成為“世界轉机站”。

“多式聯運”是果園港的招牌。歐洲的汽車、奶粉乘著中歐班列抵達果園港,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東南亞的服裝、皮鞋從陸海新通道運回重慶,再轉運上海或者歐洲。預計到明年,果園港多式聯運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0%提升至50%。

多式聯運,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嘗到了甜頭。“值!省下太多運費了。”陜西鋼鐵集團行銷管理部副部長楊華斌連連點讚:“在鋼鐵行業,物流費是大開支。通過果園港鐵水聯運,一噸料節約40元,一年下來運費能省上億元。”為此,楊華斌被派到果園港安營紮寨,現場辦公。

7月5日下午,甘肅隴南一批重晶石礦粉通過公路運至四川廣元港,經嘉陵江水運抵果園港,在這裡“散改集”換裝集裝箱,沿長江運往下游。“以前只能選公路和鐵路,現在這批貨物的物流成本能降四成。”民生物流公司項目經理鄧波説。

集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結算中心、商品車物流中心為一體,果園港正邁向現代國際化大港。

果園港發展之快,員工熊先偉深有體會。2015年他剛來時,港口還只有兩台長橋,現在已經有5台,還新購了翻車機等多種智慧設備。儘管有智慧設備,不過業務越來越多,裝卸量大增,港口還是人手緊。熊先偉調入鐵路運作部後,部門人數已從3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90多人。

重慶保稅港區——

家門口就能“購全球”

本報記者 劉新吾

在重慶兩江新區,有座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號稱重慶的“世界之窗”。近5萬平方米的主體場館裏,4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種進口商品琳瑯滿目:俄羅斯的小零食、南韓的美粧護膚品、義大利的美酒、德國的汽車用品……

走上3樓一家俄羅斯特色商品館,100多平方米的舖子擺得滿滿噹噹。老闆劉曉敏説:“我在2樓剛盤下800平方米,準備賣中亞5國的土特産。”

“現在的孩子無法理解,怎麼會有錢買不到想要的東西?”劉曉敏説。但她小時候,經歷過一段物資匱乏的年代。“比如彩電,一開始得托關係才買得到。”劉曉敏回憶説,直到1991年,重慶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正式開業,商品交易輻射大西南。小小朝天門,一天裏20萬人進進出出。

日用百貨不缺,但也不精。這是劉曉敏對故鄉最後的印象。隨後,她出國到俄羅斯做外貿,一走就是20年。

“前幾年想回家了,但回去怎麼生存呢?我就想,能不能把俄羅斯的特産帶回來賣。”劉曉敏説。2017年6月,劉曉敏購的俄羅斯貨品打包裝箱,乘中歐班列南下,運抵幾千公里外的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這幾年重慶開放的通道平臺讓外貿生意更好做了。烏克蘭葵花籽油往往搭乘江海聯運,俄羅斯蜂蜜則是中歐班列的“常客”。“從海外直接備貨到綜合保稅區,成本最多能低兩成。”劉曉敏算了筆賬。

目前,這樣的外國特色商品館,在中心已經有近20家。“這也是我們和普通商圈不一樣的地方。”保稅港區交易中心公司總經理劉剛説,“以國別館為特色,交易中心逐漸成為展示各國特色的‘世界之窗’。”

班列通中歐 來回都滿載

本報記者 蔣雲龍 劉新吾

在重慶誕生的中歐班列,最初只是為了外運筆記型電腦。2011年1月,首班列車從重慶駛出,開了中歐班列先河。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經過哈薩克、俄羅斯等國,班列到達德國杜伊斯堡,全長1萬多公里,全程僅需10多天。

相比空運,它的運費低廉。相比海運,它的速度快捷。然而中歐班列的開行,並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是技術難題。全程1萬多公里,最大溫差70攝氏度,電子産品無法承受。另一方面,是制度壁壘。每個國家海關都要開箱檢查,既浪費時間,還可能造成貨損。

破技術難題,重慶組織多家科研機構,很快研發出恒溫集裝箱。破制度壁壘,重慶簽署了“安智貿”協議,實現沿途海關監管互認: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在中歐班列(重慶)始發站——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記者看到,集裝箱上都有一把鎖。中歐沿線國家海關“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靠的就是這把安全智慧鎖。

班列開行多了,又遇到新問題:返程沒有貨源。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員工陳智科清晰記得,那段日子,為組織回程貨,他和同事聯絡代理商,“掃樓”發傳單,還跟電商企業一起到歐洲看市場……

陳智科和同事們的努力開始見效,中歐班列的性價比逐漸被更多企業接受。2018年,中歐班列(重慶)回程班列數首次超過去程班列數。因中歐班列而興起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入駐企業已經超過2400家,其中不少都是行業巨頭。

“有了中歐班列,人們才發現,地處內陸的重慶,和世界原來這麼近。”陳智科感慨。

陸海新通道 運作常態化

本報記者 蔣雲龍 劉新吾

打開一張世界地圖,在重慶到東南亞之間建一條物流出海大通道,太難。這事,西部人盼了20多年。

是這條直線上沒有路嗎?

“有路,但路和通道是兩碼事。”重慶對外貿易進口公司董事長夏子榮解釋,外貿專業性強,需要高效協調的貿易通道體系。“我們以前曾經試過走這條路,因為當時通道建設不成熟,結果時間比傳統的江海聯運繞道上海還要長。”

建通道,不容易。2015年11月,中國新加坡兩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落戶重慶,雙方確定,合作重點項目之一就是陸海新通道。項目框架下,多方全力協調推動,組織實施。

2017年9月,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首個常態化運作班列終於開行。很快,走上正軌的陸海新通道就展現出優勢:以重慶至新加坡路線為例,貨物向南經廣西出境,再海運至新加坡,比東向傳統線路少用半個月。

聯運班列開行以來,重慶與廣西北部灣之間已發1092列班車、貨值已近6億美元。其中,441列在今年上半年發出,同比增長140%。

物流組織形式也在創新,2018年底,鐵海聯運、跨境公路運輸、國際鐵路聯運三種方式均已實現常態化開行。進出口貨物已涵蓋汽車整車及零配件、建築陶瓷、化工原料等300多個品種,發往全球180多個國家。

許多企業呼籲:“這條新通道,能不能把西部的水果賣出國?把東南亞的海鮮運回來?”水果和冰鮮水産品必須冷藏運輸,通關時效性要求很高。

目前,重慶海關與南寧海關積極優化冷鏈商品通關措施,最大程度縮短在途時間。7月15日,27噸來自越南的冷凍巴沙魚海運原箱在欽州港不用清關和換箱,直接運抵重慶。

跨境電商平臺提供便利服務

本報記者 李 堅

34歲的重慶市民劉飛自從有了孩子,買奶粉就是他的“必修課”。孩子平時喝一款德國的進口奶粉,由於國內很少售賣,劉飛為此費了不少心思。

起初,劉飛首選的是國外購物網站。使用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奶粉品類少,經常斷貨。“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劉飛苦笑。

後來,劉飛找到國外一個熟識的代購直接從當地超市買。新的問題又來了:為了節省運輸成本,代購們往往拼貨組成一個大箱發往國內,再轉運分發。“這樣下來,‘快遞變慢遞’,包裹還經常寄丟。”劉飛説,有一次,從國外寄來的奶粉等了3個月才到,他不得不到朋友那兒借了幾罐,才解了燃眉之急。

最近,劉飛發現家長群裏在討論重慶本地一個叫“世紀購”的網站。劉飛登錄網站發現,他常買的這款進口奶粉,不僅各個分段奶粉貨品齊全,而且價格也有優勢。

商品品質更有保障,這個網站是重慶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政策成立的跨境電商購物平臺。電商、支付、物流、倉儲企業全天候24小時的貿易、通關和物流數據都上傳到平臺,由海關實施監管和檢驗檢疫。

“每件商品都可追溯,消費者不用擔心買到假貨。”重慶市商務委電子商務處處長何渡説。此外,跨境電商將海外倉庫前置到保稅區,商品從保稅區直接發貨,收貨週期大大縮短。

網上淘洋貨越來越方便。劉飛的經歷正是重慶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縮影。今年上半年,重慶B2C“網購保稅”進口超過1000萬單,金額超過20億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