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外匯市場建設應實現更高水準的金融開放

發佈時間:2019-07-12 13:22:48 |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陳元,金融開放,金融資産,金融安全,外匯市場

在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外匯管理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主席陳元指出,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形勢總體穩定,秩序良好,接下來要穩步推動資本項目開放,同時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陳元談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匯市場由最初的外匯調劑市場發展成了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建立,使得我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市場機制得以在匯率形成中直接發揮作用。2005年,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銀行間外匯市場的發展也隨之步入快車道,産品內容不斷豐富,人民幣外匯遠期、外匯掉期、外匯期權等産品相繼推出,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不斷拓展,市場交易保持活躍。

2019年一季度,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接近2萬億美元,外匯市場交易量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陳元指出,外匯市場發展和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強不僅增加了中國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還給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助力。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積累,貨幣當局逐步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對外匯市場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國的各項外債指標也都處於國際安全警戒線範圍以內。與此同時,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配套基礎設施快速完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上海清算所的專業化服務功能日趨成熟。

“近3年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程度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市場力量在人民幣匯率定價中日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各方參與主體在逐步提升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適應能力。”陳元評價,在此期間,人民銀行根據市場情況靈活應對,堅持以我為主,並適當兼顧國際因素,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實現了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的基本平衡,努力實現匯率預期的穩定。未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經濟結構調整逐漸成效,人民幣匯率穩定將具有更堅實的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人民幣資産的自動配置需求與吸引力增加,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得到正式認定,人民幣成為基金組織的官方交易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階段將為外匯市場的深化發展帶來歷史機遇。

陳元強調,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持續上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穩步增長,産品結構不斷完善,外匯交易平臺和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中國的外匯市場建設無疑將走向更高的水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實現更高水準的金融開放。

“中國的金融市場開放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開放程度仍滯後於國際水準,開放深度存在不足,會計、稅收等金融基礎設施並未與國際接軌,使得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時存在顧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資機構持有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産的意願。”陳元指出,目前,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程度仍不高,即使在通過QFII、QDII、滬港通、深港通等管道式開放的渠道中,賬戶的開設、交易、託管、評級等領域仍存在諸多不便。

陳元提出,下一步,應努力實現高水準的開放,消除投資者交易過程中的障礙,提高外資機構持有人民幣計價金融資産的積極性。

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在跨境交易中要逐步提升本幣的使用量;第二,提升人民幣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計價功能;第三,要有健全的國際支付資訊交換系統及結算網路做支撐;第四,簡化交易程式,促進資本市場的資本流入;第五,目前人民幣的實力和地位仍然不如美元,我國對外經貿活動中的人民幣結算量仍然不夠大,兌換的要求甚至壓力還依然存在,因此應繼續控制投機性的資本流出;第六,無論離岸人民幣市場怎麼繁榮發展,離岸人民幣最終必須存放在在岸銀行體系中。離岸市場首先應是一個沒有“跑冒滴漏”的市場,然後逐步健全。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