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過眼錄

發佈時間:2019-05-30 10:49:53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王罡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林散之,草書,王昌齡,作品,辛漸

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癡,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被稱為“草聖”。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南京江浦。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南京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名譽主席等。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里行,60歲開始專攻草書。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説:“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林散之這幅草書《王昌齡詩 送辛漸》是手卷,尺寸為 33.5×130㎝,約4平方尺。落款是“王昌齡送辛漸一首,八十六叟,林散耳書于南京”。引首章“大吉羊”(朱文),名章為“散之信璽”(朱文)、“江上老人”(白文)。長鋒羊毫筆,宿墨,生宣紙。裱工精細,品相十品。作品正文內容是: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698— 757),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又説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33.5×130㎝,約4平方尺,蔡雲峰先生收藏

這首詩的大意是,王昌齡被貶任江寧縣丞,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好朋友辛漸來南京看望,王昌齡熱情接待後,一直送到鎮江芙蓉樓才告別。辛漸將由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對辛漸説,洛陽的親友如果問到我,你告訴他們,我像玉潔冰清,和以前一樣,沒有改變。

2019年5月25日中午,王罡(中)、蔡雲峰(右)、張耀國在蘇州白金漢爵酒店欣賞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 ,並與作品合影。 特邀攝影師王長才 攝

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局部)

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在林散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草書作品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省美協主席、林散之草書收藏家宋玉麟題跋:“此散翁晚歲所作,用筆含蓄,有樸拙之意趣精品也。”這幅作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枯筆多。如“夜入”、“送客”,還有“八十六叟”都是枯筆。有的同樣是枯筆,位置、濃淡、效果卻不盡相同,從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二是內容好。這首詩反映的是朋友送別,感情真摯,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書法家喜歡以這首詩為內容創作作品,收藏家也喜歡收藏這個內容的書法。三是章法妙。作品中的第五行“山”字最後一筆順勢下拉,由於枯筆不明顯,似乎一片空白,有“疏可走馬”、“計白當黑”之功效,這是林散之又一妙筆之處。四是手卷少。書法界一直就有“楷書豎幅難寫,草書手卷難寫”的説法。手卷天地尺幅小,難布白,容易斷氣。如果在拍賣會上,與同樣的題材相比,手卷的價格明顯高於豎的條幅。

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的出版物

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先後2次著錄:2008年5月,著錄于《大匠之道》第30頁,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5月,著錄于《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第233頁,文物出版社。  

除此,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傳承有序。作品創作于1983年,由蘇州古吳軒收藏。2003年9月,古吳軒改制,一批書畫作品打包轉讓給蘇州日報社辦公室的呂主任,這幅手卷就是其中之一。林散之草書手卷《王昌齡詩 送辛漸》,現由著名收藏家蔡雲峰先生收藏。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